梁山一百单八将好人少坏人多、智者少愚者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真正能做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锄强扶弱的好汉,梁山顶多有三条半;真正被官府欺压而落草为寇的,一个巴掌都能数过来,可是那些被宋江吴用坑上梁山的人,有大把机会“立功赎罪”改变命运,却没有一个反戈一击。

梁山好人和智者少,却并不代表着没有,比如鲁智深就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好汉,浪子燕青和混江龙李俊,也都是聪明人。

前一段时间有人说“鲁提辖三记铁拳,打出了正义;燕小乙一担金银,挑出了智慧”,此言大有玄机,但是笔者还想接着问一句:武松血溅鸳鸯楼,那十五刀,又砍出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很多写手开始质疑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正义性,笔者看了好几遍水浒原著,也没发现鲁大侠到底错在哪里,却发现原来蒋门神是有“家人老小”的,也就是说,郑屠的后人替“老祖宗”鸣冤叫屈而抹黑鲁智深,就可以理解了。

郑屠该不该打?答案当然是该打,而且是该痛打,因为他强纳金翠莲,是“虚钱实契”,也就是根本没花三千贯“典身钱”,玩腻了之后又把金翠莲当摇钱树,让他卖唱“还债”——如果真有那三千贯,金家父女“还”了不就可以离开了吗?

镇关西见了鲁智深就认怂,但是金翠莲和店小二在他面前却大气都不敢出,这是什么性质,说清楚了就会有敏感词,我们看沈醉回忆录,就会发现旧社会的军统特务也是这么干的。

据沈醉回忆,他当稽查处长的时候,就招了一些地痞流氓当稽查员,其中一个稽查员就做了郑屠一样,对一个小姑娘伸出了黑手:“借口她父亲供认,在她身上还藏有毒品,便把她衣裤全部扒下来检查,实际上是借机来奸污她。从此,这个小姑娘就落入了这个稽查员的魔掌。除奸污她外,还迫她接客。”



郑屠仗势欺人是仗了谁的势,一会儿再说,咱们先看他该不该死:鲁智深是穿着六品武官绿战袍去的肉铺,郑屠却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对他动刀,往轻里说是有杀人动机,往重里说,那就是杀官谋逆,鲁智深夺过刀来将其格杀,也是有功无过,更何况鲁智深只是打了三拳而已。

鲁智深误杀镇关西后为何要“畏罪潜逃”,其实他畏惧的不是律法和不存在的罪名,而是顾及郑屠与小种经略相公的关系——宋朝文官武将做生意是常态,郑屠的肉铺,实际是小种经略相公开的,这一点鲁智深十分清楚:“俺只道哪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

要没有小种经略相公撑腰,郑屠如此欺男霸女,早就被正义之士修理了,也正是有军方做靠山,所以金家父女有冤无处申,渭州知府也惹不起种家父子,鲁智深应该是发现小种经略相公也跟此事有微妙关系,所以才一走了之——三千贯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送给蔡京能买一顶直秘阁或六顶通判管帽,又岂是一个郑屠能拿得出、“吃”得下的?



当官府不能伸张正义的时候,鲁智深就只好用自己的拳头来说话,所以说鲁智深那三拳打出了正义,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鲁智深三拳打出了正义,燕青那一担金银,也挑出了智慧:在水浒原著中,燕青并没有带着李师师走,李师师也不可能跟燕青一起走——宋江被毒死后,宋徽宗赵佶做噩梦的时候,就睡在李师师身边。

梁山军攻破方腊最后的据点,那一幕简直不敢入目:“众军将都入正宫,杀尽嫔妃彩女,亲军侍御,皇亲国戚,都掳掠了方腊内宫金帛。燕青抢入洞中,叫了数个心腹伴当,去那库里掳了两担金珠细软出来,就内宫禁苑放起火来。”

宋江和方腊原本都是“反贼”,梁山好汉变成朝廷鹰犬后,连无辜弱女都不放过,只不过他们的烧杀抢掠变成了“合法”而已。

招安后梁山好汉的性质变了,人性也没了,燕青不可能再同流合污,那些所谓的“军功”,在燕青眼里已经一文不值,还是真金白银来得实惠。燕青之所以叫心腹搜集金银,就是没想交给宋江请功,而是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要是没有金元宝做敲门砖,燕青连李师师的面都见不到,去三瓦两舍,也需要挥金如土,燕青既然想浪迹江湖让浪子名副其实,手头不阔绰是不行的。

燕青不要虚名,只要真金白银,用曹操的话来说,就是不“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李师师肯跟他走,他也不会同意“有主的饽饽不能动”,宋徽宗的禁脔,燕青怎敢染指?天涯无处不芳草,燕青怎么会为了一枝残花败柳,而放弃整座森林?

梁山一百单八将,没有杀戮过无辜的没几个,所以得善终的也没几个,其中最长寿的,可能就是行者武松了——古代能活七十的都很稀少,能活到八十,见官都不用下跪了。

武松八十岁寿终正寝,显然是没有做过折寿恶事,他血溅鸳鸯楼十五刀连杀十五人,曾经被一些西门后人说是滥杀无辜,但是我们细看那十五刀之下,其实并没有一个冤死鬼,尤其是那个“养娘”玉兰,更是张都监的主要帮凶,甚至可能就是张都监的侍妾。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玉兰跟张都监的关系不一般:“张都监叫唤一个心爱的养娘,叫做玉兰,出来唱曲。”

古代家主跟养娘的关系不可描述,貂蝉也不是王允的义女而是“歌伎”,貂蝉把董卓吕布忽悠得五迷三道,玉兰也把老江湖武松忽悠瘸了:“只听得后堂里一片声叫起“有贼”来……只见那个唱的玉兰,慌慌张张走出来指道:‘一个贼奔入后花园里去了!’武松听得这话,提着梢棒,大踏步,直赶入花园里去寻时,一周遭不见。”

张都监对武松欲擒故纵,张家上下都是知情者、参与者,却没有一个人向武松透露半点风声,最后暗夜设计,更是“齐心协力”栽赃武松。

武松一向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张都监没有在酒中下毒后毁尸灭迹,而是要给武松扣上小偷的帽子,这就是毁其名节杀人诛心。



张都监先给武松按上一个窃贼的罪名,然后又想制造武松半路脱逃不成被格杀的假象,这可比直接在府中干掉武松,要狠毒多了。

既要毁武松的名,又想要武松的命,武松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只能杀出一条血路,所以他在鸳鸯楼那十五刀,虽然未必每一刀都砍出了正义,却砍出了快意恩仇。

武松和鲁智深谁是梁山第一条好汉,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鲁智深和武松以不同方式维护了他们心中的正义,比较而言,还是武松的快刀更有威慑力:看那些贪官恶霸,还敢不敢陷害他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部水浒传,武松和鲁智深是不是英雄好汉,千年以来已有定论,剩下的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如果您遇到了镇关西郑屠,敢不敢在他脸上揍三拳?如果您是进了鸳鸯楼的武松,会留下几个活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