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应用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也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信息茧房”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塑造。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类信息良莠不齐,直接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多元思潮拉长了青年学生的价值光谱,网络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使得一些人难以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从而迷失在信息浪潮之中,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依托大数据算法,构建用户画像,过滤掉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精准推送个性化信息,由此形成“信息茧房”,导致“信息超载”和“认知窄化”现象。
挑战之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依赖症”易引发学生主体性的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如DeepSeek、ChatGPT、豆包等AI工具已深度嵌入广大学生的学习场域,AI技术为思政教育的变革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存在着一定隐忧。借助AI工具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内容生成能力,不少学生患上了“AIGC依赖症”,选择将思考的过程完全“外包”给AI工具,“AI撰写结课论文”“AI生成文献综述”等现象频频出现,挑战了学术诚信的底线,也消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挑战之三,“技术至上”或加剧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冲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人们的认知边界,科技发展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科技伦理挑战。技术崇拜导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为追求“科学性”而过度依赖量化分析,如社会学研究片面强调大数据建模,却忽视田野调查中的人文互动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毋庸置疑,但越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越要警惕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僭越,越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精神才是引导“科技向善”的重要前提,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对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探索以数智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也要牢牢把握育人本质,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培养”“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以“情”铸“明辨”之基,筑牢数智时代的价值防线。思政课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面对多元思潮要学会辨别哪些是乐观积极的,哪些是消极负面的,哪些是要广泛传播的,哪些是要坚决摒弃的,自觉认识并抵御信息洪流中各类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比如,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省历史”“重新评价历史”等旗号,肆意夸大事实、随意裁剪历史、提出各种“颠覆性”的结论。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与时俱进的数字素养,引导学生辨别历史真相,坚定历史自信。要时刻关注数智时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因事、因时、因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做到“启智润心”,防止学生在技术浪潮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以“知”启“慎思”之智,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制度保障与课程建设的协同发力。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效实施,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明确AI工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边界,实现“把算法关进制度的笼子”。另一方面,要顺应教育数字化趋势,在思政课中设置相关专题,提高学生对正确、合理、规范使用AI工具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AI观念,实现数智技术真正赋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切实提升学生在AI辅助学习场景中的自主性与获得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克服“技术依赖症”,发挥主体性作用,并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
以“践”立“笃行”之范,培育协同发展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聚焦练好学生的“基本功”,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构建科技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从而培养出既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又能守好科技伦理底线、既掌握技术工具又具备人文反思能力、既能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又能引导“科技向善”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人才。
(付丽莎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子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