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总科—埋葬甲科〈埋葬虫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隐翅虫下目

隐翅虫总科〈隐翅甲总科〉

埋葬甲科〈埋葬虫科〉

埋葬甲科(学名:Silphidae),俗称埋葬虫,是多食亚目隐翅虫总科之下的一种甲虫分类,由两个亚科组成:葬甲亚科(Silphinae)及覆葬甲亚科(Nicrophorinae)。


1.演化及昆虫学

除了和其他真社会性动物物种(如:蚂蚁、蜜蜂等)相比,照顾幼虫在昆虫之中很罕见,所以埋葬虫的等性在昆虫界来说可以是一个异数。这种行为昆虫学家称之为亚社会性动物(Presociality)。

本科物种通常都与腐尸、真菌和粪便等相关连。触角呈11节。过往Agyrtidae科的物种亦被包括进本科,现时已独立出来。

2.形态

体长7-45mm(一般12-20mm),卵圆或较长,平扁。通常背面光滑,前胸背板几乎从无被毛。头后部至少有轻微的收缩,额唇基沟有时明显。触角末端3节组成的端锤表面绒毛状,第9和10节有时梳状,有时触角膝状,柄节(第1节)长,梗节(第2节)退化,较小,触角着生点露出。咽缝有时汇合。前胸背板有完整的侧边,有时侧边平展。前足基节横形突起,相互靠近,基腹连片大,露出,前足基节窝后方开口宽阔,内侧开放。中足基节一般相互远离,极少靠近。小盾片很大。鞘翅有时平截,露出1或2个(极少4个)腹节背板;无刻点行,多具3条脊,缘折发达,多完整。后足基节大,相互邻接,向两侧不延伸至鞘翅边缘,后翅有次生关节点。胫节距有时变大。腹部可见6或7节腹板,第2节两侧露出,基部3节背板膜质,第5节背板有时有成对的用于摩擦发音的音锉。雄器基片退化,但仍明显可辨,侧叶发达、对称。

幼虫背板极为硬化,或后侧有刺,或向两侧延伸超过腹板侧边,腹板骨化或膜质,触角长,感觉圈很短。上唇由几块骨片组成,额唇基沟两侧部分明显,头侧有6个单眼或仅1个。上颚无臼齿或臼叶,上颚末端比较尖锐。下颚合颚叶端末分裂;外颚叶有大的刷状毛。唇毛分两叶。尾须一般短,多数种类的第10腹节上有几个可外翻的叶突。

3.生物学

多以动物尸体为食,也有捕食蜗牛、蝇蛆、蛾类幼虫,或为害植物者。按习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葬甲,以食尸甲属为代表,常是雌虫产卵于动物尸体,然后与它的配偶一起“埋葬”这件尸体,深度常达30厘米左右,从而为其子代幼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较为安全的生活环境。另一类是尸甲,以扁葬甲属为代表,它们通常在动物尸体下、尸体内爬行和取食。另有一些小型种类生活在真菌或腐烂植物组织中,也有见于蚁巢或小型哺乳动物窝内的种类。


4.分类及分布

本科有14属175种,分为两个亚科。覆葬甲亚科的Ptomascopus属和Nicrophorus属是全北区属,向南扩展至东南亚和南美。葬甲亚科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但Oxelytrum属扩展到南美,而Diamesus和Ptomaphila两属发现于澳大利亚。中国已知50余种。

5.下属亚科

葬甲亚科(Silphinae)

覆葬甲亚科(Nicrophorinae)

6.丧葬甲属

丧葬甲属(学名:Necrophila)是葬甲科葬甲亚科之下的一个属,包括有约20个物种。

除了Necrophila americana生活于北美洲之外,其余物种只在亚洲及印度次大陆生活。

7.覆葬甲属

覆葬甲属(学名:Nicrophorus),又名斑纹埋葬虫属,是埋葬虫科覆葬甲亚科的一个属,是一种腐食性昆虫,会搬运已死亡的动物尸体至其巢中,并用消化液使尸体变成一团球,供幼虫食用。

(1)特征

与其他真社会性动物物种(如:蚂蚁、蜜蜂等)相比,照顾幼虫在昆虫很罕见,所以埋葬虫的等性在昆虫界来说可以是一个异数。这种行为昆虫学家称之为亚社会性动物。

(2)尼负葬甲

尼负葬甲(学名:Nicrophorus nepalensis),甲虫的一种。鞘翅目,埋葬甲科。


①形态特征

体长20mm左右;体黑褐至黑色,唇基膜区及触角末3节橙色,鞘翅前、后部有不规则橙黄色横斑各1,左右翅横斑对称但不相连,前后横斑种各有游离黑色小圆斑1各。腹末2-3背板常外露。发现于野外动物尸体上,有较强趋光性。

②分布地域

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