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菏泽曹县的商家反映,沈阳某学校60多名学生网购裙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都保留着吊牌,上午活动结束后,所有人都以质量问题为由退货,这种大规模的质量问题退货,导致商家被平台封了三个月。商家说找学生理论时,他们表示无奈,说这是老师要求统一购买并退货,“太不讲究了”。

购买之前,这所学校的师生就知道服装只用一次,于是便打算薅商家羊毛。可是当你们穿着服装完成活动后,衣服上的纱沾满了学校草皮碎屑。这种程度的折旧给商家已经造成很大损失,而且因为退货带来三个月的封禁,更是让商家的损失直线上升。

关于这件事,我想说几点:一是这个事件里的师生都缺乏良心和公德,把肉眼可见的损失加诸商家,而没有丝毫的同情;二是电商平台中“7天无理由退换”的规则也存在问题,电商为了吸引用户,同时为了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分辨和裁决用户与商家矛盾),往往更愿意打压商家,商家为了经营也往往吃个哑巴亏,这也不够公平;三是这所学校的校方或老师,既然组织集体活动需要统一服装,居然不承担成本,让学生来网购。无论老师要求退货是否属实(如果老师要求统一退货就不配为师,如果老师没有这种行为,就是学生在撒谎,而且校方打算让学生承担服装费用也不公平),学校或老师都应该承担责任。

我在影视作品中也看到一些类似的桥段,下单买昂贵的衣服参加活动,保留吊牌,事后退货。我想,这类行为在电商平台中并不鲜见。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的规定,那么学生们的行为就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这种心态也不鲜见。

“薅羊毛”心态已经成为某种劣根性,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占便宜,比如一些人会在公共卫生间取大量的卫生纸,通比如过拆分订单、反复注册账号等方式获取更多优惠券或折扣,比如在一些免费赠送礼品的活动中反复领取。当然,还包括借“7天无理由”之便,使用后再退货。

这些行为,或许属于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但有些人特别善于钻规则的漏洞,并且堂而皇之用规则做挡箭牌,是不是底线有点太低了?

规则与现实永远有一个灰色地带。世界上不存在完美规则,国家法律都需要一遍遍的升级和修正,更何况企业和平台的规则。而且,规则的制定往往滞后,先发现漏洞再做出相应规定来修补。漏洞出现时,损失已经发生,这些微小的恶积累起来,总有无辜的人受损失。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在规则之上建立一些原则和公德,通过这种群体的道德自律,让良善成为可能。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不可能单纯把法律当成唯一的行为准则,虽说“法务禁止即可为”,可我们还有一些基本的公序良俗,这就是良善社会的安全网。只有这些原则和公德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我们才称得上一个文明社会。总想着钻空子,意味着公德永远缺位,那么永远有空子可钻,可是一个永远想着钻空子、毫无原则的群体,怎么可能获得尊重?长期看来,这种失信只会给自己带来污名,贪小便宜而失去了长远的利益。这本是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却需要我们一再目睹这种怪现象,并一再普及这种常识,不免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