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4月,“中央媒体聚焦青海,发现青海湖‘变高’‘变宽’”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人初听此讯,都觉得这是件好事,湖泊面积增大似乎意味着生态环境也在改善。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域面积持续扩展,截至2024年12月20日,已经达到了4650.08平方公里,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加了28.1平方公里。
其水位连续20年上升,创造了本世纪最长的增长周期,以每年超过20厘米的速度逐步攀升,目前海拔高度已经超过3196米。
自1955年开始监测以来,水位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从1956年至2004年间下降,自2004年起开始持续回升,并且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升高。这种显著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保护成效与气候变迁
青海湖水位连涨20年,这一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果以及气候暖湿化加剧是两个关键要素,如同一首双重奏,共同推动着青海湖的演变。
近年来,青海在生态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相继实施。在土地使用方面,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曾经被开垦的土地逐渐恢复为森林和草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例如,在青海湖周边的许多区域,过去由于过度开发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如今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绿色植被重新覆盖大地,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使得流入青海湖的泥沙量大幅减少。
在区域规划上,青海明确划分了生态保护区,对青海湖流域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过度开发活动,限制工业污染排放,确保水源地的纯净。
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全方位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为青海湖的生态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激发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青海专门设立了经济补偿机制。对于因生态保护而利益受损的农牧民,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让他们能够安心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后顾之忧,还增强了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能源发展领域,青海大力发展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从源头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使得青海湖周边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青海的植被覆盖率已达到60%以上。茂密的植被就像一个个天然的海绵和堤坝,一方面可以涵养水源,让更多的降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位,减少地表径流的流失;另一方面,根系牢牢固定土壤,有效解决了当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的改善,使得青海湖的水量损失减少,水位得以稳步上升。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首当其冲,气候暖湿化加剧,这也成为青海湖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融化。
那些屹立千年的冰川,如今在温暖的气候下逐渐消融,化作涓涓细流,通过大大小小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汇入青海湖。
以青藏高原上的某些大型冰川为例,过去几十年间,其消融速度明显加快。冰川融水形成的径流,在夏季尤为明显,为青海湖带来了大量的新鲜水源。而且,气候暖湿化还使得青海地区的降水量大幅增加。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13毫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上一年相比,流域降水量增加了6.9%,其中东南部地区增加了20.0%至30.0%。增多的降水直接补充了青海湖的水量,使得湖面不断扩大。
降水量的增加还改善了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被生长,进一步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间接对青海湖水位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隐忧重重的连锁反应
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表面看似一片繁荣景象,但实际上隐藏着诸多隐患,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悄然发生,给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青海湖水面的不断扩张,环湖地区首当其冲,许多农牧民的房屋被淹,原本温馨的家园如今变得岌岌可危。
以共和县石乃亥镇的一些村庄为例,不少村民家中的地面被水浸泡,墙体因长期受水侵蚀而出现裂缝,随时有倒塌的风险。村民们无奈之下,只能被迫搬离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寻找新的住所。
景区设施也未能幸免,青海湖周边的一些热门景点,如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由于湖水上涨,栈道、公厕、观景平台等设施严重受损。曾经游客络绎不绝的景点,如今变得破败不堪,不得不暂停营业。
像鸟岛景区,曾经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如今却因湖水的侵袭,大部分区域被淹没,鸟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海湖北岸的湖岸线距离青藏铁路仅有70多米。青藏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大量的客货运输任务。湖水的不断侵蚀,使得铁路路基面临被冲垮的危险。
一旦铁路出现问题,不仅会导致交通中断,影响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还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铁路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铁路沿线进行加固和防护,但这只是暂时的应对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青海湖的扩大,使得水鸟栖息地和繁殖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曾经广袤的湿地,如今被湖水淹没,许多水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一些候鸟来说,青海湖是它们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
如今,栖息地的减少使得它们在迁徙过程中面临无处停歇、无法繁殖的困境,这对水鸟的生存繁衍构成了巨大威胁。以斑头雁为例,它们每年都会从遥远的南方迁徙到青海湖繁殖。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缩小,斑头雁的繁殖数量明显减少,种群数量也在逐渐下降。
普氏原羚作为青海湖地区特有的珍稀物种,其栖息地同样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本适合普氏原羚生存的草原,被湖水淹没,它们的活动范围和食物来源大幅减少。
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和食物,普氏原羚不得不冒险穿越公路和人类活动区域,这使得它们面临更多的危险,如被车辆撞伤、被人类捕杀等。
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原本就十分稀少,栖息地的破坏无疑让它们的生存雪上加霜。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一珍稀物种很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水鸟栖息地和普氏原羚栖息地的受损,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水鸟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湖泊中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数量失衡,影响湖泊的生态系统。
普氏原羚的减少,会使得草原上的植被失去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草原退化。而草原退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形成恶性循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破坏。
青藏高原的整体危机
青海湖的变化,仅仅是青藏高原生态危机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局,整个青藏高原正面临整体性的危机,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人忧虑。
自1995年起,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和体积持续增长,北部湖泊扩张最为迅速。1986-2022年间,受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的影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总面积从37109平方千米激增至46980平方千米,蓄水量增加169.7立方千米。
短时间内,大量新湖泊涌现,看似为高原增添了别样的风景,实则暗藏隐患。许多新湖地质条件不稳定,湖岸由松散的土石构成,难以承受湖水长期侵蚀。
一旦遭遇强降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崩塌,湖水瞬间倾泻而出,形成汹涌洪水,无情摧毁周边房屋、农田和道路,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让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融化。曾经雄伟壮观的冰川逐渐失去“威严”。冰川融化首先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地势低洼的沿海国家,正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机,居民可能被迫背井离乡。
冰川融化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它打破了气候调节的平衡,冰川减少,反射太阳辐射随之减少,更多热量被地球吸收,气温升高,反过来又加速冰川融化,气候愈发不稳定。
生物多样性也深受其害,藏羚羊、雪豹等众多依赖冰川环境生存的生物,栖息地不断缩小,食物来源减少,部分物种甚至面临灭绝风险。就像藏羚羊,每年大规模迁徙寻找繁殖地和食物,如今因冰川融化致草原退化,迁徙路线受阻,繁殖成功率大幅下降。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样严峻。尽管冰川融化短期内增加了河流水量,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冰川持续减少,亚洲多条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的水源将逐渐枯竭,数十亿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将受到影响,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均面临水资源危机。
此外,冰川融化改变气候模式,极端天气事件增多。2021年2月,印度北部阿坎德邦一处冰川崩裂,引发雪崩与罕见山洪,冲垮大坝,附近水电站150名工人被洪水卷走,数百名群众失踪,这场灾难给当地居民带来沉重打击,也为冰川融化的危害敲响了警钟。
结语
地球气候系统紧密相连,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正以“蝴蝶效应”改变全球气候模式。它影响大气水汽循环、大尺度大气环流,改变主要水系水循环与二氧化碳源汇效应。然而,目前部分国家一边保护一边破坏,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全球携手刻不容缓。各国需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技术与经验分享。
我们每个人也应行动起来,从减少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绿色出行等小事做起。只有全球齐心协力,才能稳定地球气候,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不让青藏高原的危机演变为全球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