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大街自北贯通到吉林大桥桥头后,在当时桥头广场北端东西两侧分别建起一座供市民休息的游园。两座游园面积相差不多,西侧电业大楼下的一座略小,据《吉林市园林志》记载,面积为1375平方米。作为当时吉林市城建新成就——吉林大街的点缀装饰,两处游园各有核心特色,其中东园建有漂亮的喷水池,西园也有毫不逊色的装饰物。

和东园以乔木为主的造景方式不同,西园以缀花草坪为主景,铺展的绿色草坪被小路分割为不同形状的“色块”,色块边角又点缀有云杉、桧柏、银杏、白桦、红瑞木等乔灌木,借草木配置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层次丰富,形成极富天然野趣的街边景观。当然,西园之美并不以植物为主角——就在西园临近南京街一侧,临街建有一座精美的大画坊。

在中国古代为宣扬忠孝节义、旌表功德等事由,常会在户外建造一种牌楼状的建筑物——牌坊。由于牌坊通常有着特殊的雕工画技,故而本身也成为街道上重要的装饰物。所谓画坊则单纯为了追求装饰美,造型也非牌楼式,而与影壁墙更为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吉林市在园林建设时常常会营建画坊,如青年园里大型“现代青年画坊”就是一例。

江城广场上的画坊安放在一个单独的花圃中,外形有点像一个户外大屏幕。坊身为矩形,由边框和支脚,中间的风光画面由彩色马赛克拼贴而成。在当时,马赛克是建筑中一种最带“前卫感”的材料,由这种建材制作的画坊,本身就十分亮眼。尤其是晨光初照,画坊上马赛克泛起晶晶亮亮的光彩,让画坊一下子平添了一种引人瞩目的神韵。

西园画坊之美存在了很多年,后因江城广场改造而消失。很遗憾,许多风光照片中只有画坊整体的模糊身形,至于画面细节,则同许多被熟视无睹的事物一样,恍然间化为记忆中的云烟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