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人的记忆中,香港曾是服务业的灯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彼时本地的餐厅、商店,大多仍是国营单位,或者刚从国营体制中分离出来,改为承包经营。那时候,走进一家茶楼或百货商场,常常会遇到面无表情、语气冷淡的服务员;多问一句菜品或价格,甚至可能遭遇白眼或呵斥。

而在同一时期,香港的“港式服务”已享誉亚洲。专业、高效、礼貌,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眼的标签。许多广州长辈回忆说,当年“香港的服务就是文明的象征”,“广州要是能学到香港一半的服务标准,就已经很不错了”。


▲90年代香港,图源网络

那一代广州人,把香港视作榜样,也不断努力追赶。

01

曾经仰望的服务之都

不少广州人仍记得,第一次踏足香港时的震撼。

一位市民邓先生回忆,自己在1990年代末第一次去香港探望亲友时,从过关开始,就感受到那种秩序井然的氛围。在茶餐厅点餐、在商场购物,伙计、店员虽然语速极快,但态度专业、动作利落,举手投足之间透着尊重和效率。

“当时每个店员都会讲‘唔该’、‘多谢’,就算只是拿个塑料袋,都觉得自己被认真对待了。”邓先生说,“那种感觉,对当时的广州人来说,是很新鲜的。”


▲90年代香港,图源网络

当时的香港,不仅对外展现了高水准的服务文化,对内也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九十年代中期,刘德华曾出演一则广为流传的公益广告,在镜头前质问:“今时今日咁嘅服务态度唔够嘅,点先啱?”

这句简单有力的话,道出了那个年代香港社会对服务标准的严格期待,也成为不少人心中“优质服务”的象征。

▲香港公益广告视频

彼时的香港,凭借成熟的市场化管理与服务体系,成为了整个华人世界服务行业的典范。

02

北上消费热潮背后的落差感

然而,时移世易。近年来,“香港人北上消费”成为一种现象。

从饮茶、剪发、按摩,到购物、牙医、旅游服务,不少香港市民选择周末北上广州、深圳消费。有媒体调查显示,服务体验成为他们最常提及的理由之一。

受访的香港市民李小姐表示,她曾在广州珠江琶醍的一家餐厅用餐,服务员主动为小朋友提供儿童座椅和餐具,在点菜的时候又逐个客人问有没有什么忌口的,结账的时候还送甜品,并告知通过什么渠道埋单可以打折,这让她印象非常深刻。


▲港人涌入深圳商场,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不少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消费体验中,则感受到某种反差。不止一位内地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香港茶餐厅用普通话点菜时,曾遭遇过服务员不耐烦、甚至冷处理的情况。

“同样是去餐厅吃饭,在广州觉得宾至如归,在香港就好像‘麻烦到他们了……’。”一位湖南游客在受访时直言。


▲港媒报道

服务体验的反转,让不少广州人感到复杂:曾经仰望的香港服务,如今竟在细节和温度上逐渐失色。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消费场景中,大多数集中在茶餐厅、便利店、快餐连锁等“高周转、低客单价”的业态,本身就不以服务精致为卖点。

“香港的茶餐厅讲求快、狠、准,翻台高、人手少,服务流程偏向执行式而非体验式,无论对本地人还是游客,都是‘唔好阻住我做嘢’那种效率文化。”广州一位餐饮顾问分析道。


▲香港茶餐厅,图源网络

因此,部分内地游客感受到的“冷淡”服务,并不一定是针对身份差异,更可能源于行业本身缺乏服务培训、岗位压力过大。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重新理解“服务差异”这一话题,也许能减少误解,增强两地之间的理解空间。

03

难以逆转的人力困境

香港服务业的下滑,并非偶然。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是长期结构性问题累积的结果。

首先,是人手严重短缺。服务行业在香港长期被视为“低端工种”,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年轻人普遍不愿进入。招聘困难、员工流动性高,使得不少企业难以培养出稳定且有归属感的服务团队。


▲图源网络

再者,香港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超过总人口的两成,而年轻劳动力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年轻一代更倾向从事自由职业或短期灵活就业,对传统餐饮、零售岗位兴趣不足,进一步导致服务行业“断层”。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也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城乡流动性仍然活跃,二三线城市和进城务工群体为服务行业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缓冲,使得内地服务行业尚能维持规模扩张和人员补充。

在这种背景下,即便企业有心提升服务,也很难找到愿意长期投入、接受培训并积累经验的前线人员。

04

高压之下的服务疲态

服务质量的下滑,除了人力短缺,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过度依赖旅游业带来的服务疲劳

特别是在内地自由行开放后的十多年里,香港服务业尤其是零售、餐饮和酒店行业面临了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前线员工不仅要应对客流的激增,还要处理语言差异、文化误解、消费行为差异等问题。长期高负荷工作,却难以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令不少员工陷入情绪倦怠,甚至对服务工作产生抵触心理。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社会整体氛围的变化也加重了这一情绪压力。面对经济转型、房屋负担、教育焦虑等多重挑战,香港市民普遍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从业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冷漠、疏离的状态,尤其在需要大量“情绪劳动”的服务岗位上,表现尤为明显。


▲图源港媒

一位在香港从事零售业十多年的员工坦言:“以前同客倾偈都会笑吓,宜家就想快啲做完张单,唔想再多讲嘢。”

05

内地为何后来居上?

与香港服务业的“疲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城市在服务文化方面的快速进步。

首先,是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作用。大众点评、美团、小红书等平台让每一次消费体验都成为“可见的评价”,消费者对服务的反馈公开透明,倒逼商家持续优化。


▲图源点评软件

其次,是连锁品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如海底捞、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通过培训机制、服务流程与员工激励,使服务成为品牌价值的一部分,员工的职业归属感也相应提高。


▲图源网络

此外,内地新一代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体验感”,不仅看重产品本身,更看重过程是否“舒服”“被尊重”,这也促使服务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下,内地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准迅速上升。香港服务业若原地踏步,差距便会逐步拉开,甚至被反向对比。

06

服务体现城市气质

服务从来不只是表面上的微笑,而是城市治理水平、经济结构、职业文化、社会情绪的综合体现。

香港今天服务行业所遭遇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到了必须正视深层问题、重建服务文化的临界点。这座城市曾在服务标准、企业管理、顾客体验方面引领华人世界,如今若能正视用工结构、职业尊严、情绪环境等核心问题,依然有能力重新焕发出当年的光芒。


▲图源网络

而广州也需警醒:服务提升不能止步于表面的礼貌,更要在细节中做到真诚、有温度、有余地。一座城市的服务水平,是表象,更是文化气质的映射。

你最近在广州或香港有过印象深刻的消费体验吗?你觉得两地的服务体验有差距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羊记精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