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江苏省常熟城区西郊虞山鹁鸽峰山麓有一座古墓园,这座古墓园四周乔松桧柏挺秀,风景极佳,墓园共有墓3座,主墓3冢,在这三座墓中有一座墓的墓碑上镌刻“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特谥文恭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曾祖考叔平公等大字,细细品读这些墓碑上的字,便知道这座墓的主人是晚清两朝帝师翁同龢,这座墓园则是翁同龢的家族墓园。
翁同龢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名臣,他的一生颇受争议,集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先后做过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有着“两朝帝师”之称,翁同龢的一生在才华,学问,清廉上虽然令人钦佩,但他在政治上表现的平庸和心胸上的狭隘却令他受人诟病。
翁同龢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是晚清大学士翁心存,大哥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二哥翁同爵也曾做过封疆大吏,先后担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等职。
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使得翁同龢从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在母亲和兄长的指导和教育下,翁同龢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成为了一个学识过人的小才子。
等到翁同龢随时稍长之际。父亲便开始手把手的教授翁同龢,翁同龢则十分争气,勤奋读书、苦练书法,并以欧阳修的“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的教诲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奋发进取。
1845年,15岁的翁同龢参加苏州府试,考中了秀才,随后,他再接再厉,又考中了举人,令他信心倍增,在咸丰六年,26岁的翁同龢捞到京城参加会试,被咸丰皇帝钦点为状元,由此正式步入仕途之路。
翁同龢踏入仕途后,先后担任翰林院修撰、陕西学政、文渊阁校理等职务,不显山,不露水,直到1865年时,翁同龢才迎来了他仕途上的转折点。
1865年十一月十一日,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负责教育同治皇帝,就此,翁同龢开启了他的“帝师生涯”。翁同龢成为同治皇帝的老师后,开始一步步得到重用,也一步步开始跻身于清廷的朝堂之上。
同治皇帝后,翁同龢又奉命开始教授光绪皇帝,翁同龢也就此迎来了他仕途之路上的高光时刻,在光绪皇帝的大力提携之下,翁同龢先后任职户部、刑部、工部尚书等职,成为了清廷“清流”派的领袖人物,参与到了内政外交的决策。
翁同龢才华横溢,做学问很有一套,做官也很清廉,起初在清廷的官场上有好的口碑,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翁同龢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便逐渐显露了出来,令他与清廷多位重臣之间产生了不和和矛盾。
翁同龢因长兄翁同书免官,戍边之事,嫉恨于曾国藩与李鸿章二人,因此在洋务运动期间,但凡李鸿章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都一一反对,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曾多次上奏,请清政府拨款给北洋水师,购买军舰等武器弹药,但是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却在这个事情,极力推脱,导致最后,一艘早就被北洋水师看中的军舰快艇被日本海军订走,这艘被日本海军订走的军舰则是在甲午海战中给予北洋水师带来了大麻烦。
后续,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海军重创,覆灭,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翁同龢除了与李鸿章素来不可以外,还与刚毅、荣禄等清廷大臣之间结怨太多,这就为他日后开缺,革职埋下了隐患。
189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逐渐对翁同龢这位清廷老臣失去了信任,认为他做事过于“过于持重”,再加上一些素来于翁同龢不和的清廷官员的进谗言,使得翁同龢被勒令开缺回籍,就这样,翁同龢这位清廷老臣,黯然神伤地退出了清廷官场。
翁同龢回到常熟老家后,由于为官清廉,导致他根本没有什么家产和资产,生活上过的十分拮据,到了年残岁底时,他实在无钱度日,便放下面子,写信给侄儿翁曾桂,找到借点钱度过这个难关,这翁曾桂从开始做官开始,一直都受翁同龢的恩惠和提携,因此翁同龢可以说是他的贵人。
但是,令翁同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寄给翁曾桂的信,竟没有回信,这令翁同龢悲愤不已,只能够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画以及自己朝服上挂缀的几颗珍珠拿到城内的当铺去换银子,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后续,翁同龢穷困潦倒的境况传到了京师,他昔日的门生故吏获悉这个情况后,唏嘘不已,便纷纷拿出钱财送去,以表各自的心意,让翁同龢能够有个好的晚年生活。
晚年时期的翁同龢曾想求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但始终都没有这个机会,最终他在1904年,在在南泾堂的临时居所内,因病离世,翁同龢弥留之际,翁同龢向守候于病榻前的亲属留下一诗文,诗文这样说道:“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
在留下这首诗文寄托凄苦悲伤之情后,他面对北方,遥望牵挂着在京城皇城内,与自己有着师生之谊的光绪皇帝后,便咽了气,走完了的他的余生。
翁同龢病逝后,被家中的亲属安葬在常熟城区西郊虞山鹁鸽峰山麓一处风水宝地,与与其父翁心存墓毗邻,其墓坐北面南,墓道曲折向南,长约65米,现如今,这块墓地保存完整,由于很少做宣传,导致除了当地人知道这里,外来旅游的人知之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