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五一假期,南宁动物园网红黑猩猩“丢那猩”再次因“暴力互动”引发关注。
现场视频显示,黑猩猩手持石块在场地内跑动,周边有大量游客围观拍摄,在此期间黑猩猩突然将石块丢出。随后有救护车到场,将受伤游客接走。南宁市文旅局值班人员回应称,被砸伤的游客并无大碍,目前包扎伤口后已经返回酒店。上述人员表示“丢那猩”原本会丢出绣球等物品与游客互动,场地内的石块来源不得而知。
几年前,“丢那猩”就因模仿人类孩童行为、向游客投掷物品等互动方式走红。此次丢石块砸伤游客的具体原因虽然还不太清楚,但从早期投掷粪便、草皮,到用矿泉水瓶砸伤游客眉骨,再到如今的石块攻击,只要回顾一下这只网红黑猩猩的“履历”,不难看出其行为升级轨迹与游客互动模式的失衡有关。
作为与人类基因相似度极高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的投掷行为绝非简单的模仿或嬉戏,更不是所谓的“娱乐互动”。科学界早已指出,其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理性决策或环境压力因素——当游客为寻求刺激近距离围观甚至通过喊叫挑衅时,黑猩猩的投掷动作本质上是领地防御的应激反应。
然而,部分游客却将这种充满警示意味的行为异化为“趣味互动”——有人为了拍摄“刺激画面”故意贴近围栏,有人用喊叫挑衅黑猩猩以诱发其投掷,更有人将黑猩猩的愤怒姿态剪辑成“萌系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2022年园方曾解释,黑猩猩最初投掷草皮是对“吼叫、挑衅”的回应,但部分游客不仅未收敛,反而将其视为“定制化表演”,形成“游客挑衅-黑猩猩攻击-围观起哄”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动物园为迎合网红效应默许这种“互动表演”时,游客产生了“投喂、挑逗不会被制止”的错误认知。
换言之,当“暴力互动”成为网红黑猩猩的“固定节目”,我们必须警惕这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动物情绪表达被长期误读的结果,更是对“人兽互动”边界失守的警示。动物的异常行为往往是环境压力的信号,而游客的每一次越界都是在为风险“加码”。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早已为这场人兽摩擦埋下了隐患。
动物园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公众学会与自然共处,而非将动物异化为博眼球的工具。“丢那猩”屡屡上演“暴力互动”,也暴露出动物园管理中“流量至上”与动物福利的深层矛盾。当动物的愤怒被包装成“娱乐卖点”,风险的暴露只是时间问题。黑猩猩丢石块砸伤游客,不是一场滑稽的互动表演,而是动物发出的警示信号。动物园需在隔离设施、行为管理上查漏补缺,但游客的自律始终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丢那猩”的“暴力”标签,本质上是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反噬”,它的每一次投掷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叩问: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共处?是将动物视为取乐工具,还是以敬畏之心守护生命边界?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