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10时18分,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中津浮桥正式通桥。时隔30多年,中津浮桥再度横卧于灵江之上,临海市民自发来到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浮桥重现,对于游客来说,多了一个滨水打卡点;对于本地市民尤其是老一辈临海人而言,更像是一次历史的接续,往日时光被重新照进现实。


重现历史记忆

“小时候喜欢在江边玩水,有时候搬个板凳就坐在江边洗衣服。刮台风的时候,浮桥就被一节一节收起来,这些记忆都太深刻了。”“50后”市民傅敏俐就出生在江下街,住了20多年才搬离,当天也特地赶到现场,“我想再走一走儿时的浮桥。”

浮桥不仅是百姓的生活记忆,也是带有时代感的城市记忆。据《临海县志》记载,南宋淳熙年间,中津桥修筑在兴善门外的金鸡岭下,由郡守唐仲友创建,桥长287米、宽5米余,建造时,以每2艘船组成1节,总共以船50艘组成25节,然后用缆索、地锚、锚碇等设备将浮桥的所有船只串联,连系固定成为桥面。


这座桥改写了灵江无桥、全靠船渡的历史,800多年间,一直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正如在地文化学者李忠芳所说:“当时的灵江上没有水泥桥,连接城乡全靠这浮桥。清晨,一挑挑带露的蔬菜,一箩箩新碾的大米,一担担晒干的柴火,就是从这座桥上挑进城的。”

随着灵江大桥、望江门大桥相继建成,浮桥逐渐失去交通价值,于1994年被拆除,退出历史舞台。转眼间,灵江上架起6座跨江大桥,两岸交通日益便利,但中津浮桥作为一代代临海人的集体记忆,却反复被人提起。

2022年,临海启动府城记忆工程,以中津浮桥、大书场茶馆等项目为代表的古城记忆得以恢复,乡愁也终被化作“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的具象载体。


重建文化地标

当天,灵江潮水滔滔,全长280米、宽5米的中津浮桥上道旗飘扬、灯笼高悬,市民游客纷纷排队上桥,只为一“走”为快,其中还有不少花甲老人。

“浮桥全桥由14节桥脚舟和7节浮箱组成,脚舟可自由拆组,可有效减少潮汐对桥体冲击,切实保障通行安全。”临海市住建局城市建设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设计建设团队以钢结构为主体基础、辅以木饰,在风貌统一保留浮桥韵味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保障了通行安全。

历史上,中津浮桥是台州的第一座浮桥,也是中国浮桥建筑史上的一件杰作,曾被收录进《浙江桥梁》和《中国古桥技术史》。在建造之时,为使浮桥能适应潮汐的涨落,唐仲友使“桥不及岸十五寻(每寻为八尺),为六筏,为以柱二十,固以槛,筏随潮与岸低昂,续以板跳”的方式来修造浮桥,修筑时又采用了“活动引桥”的方法,能随着晨昏潮汐的起伏随时变换坡度,确保不受影响而能通行,其原理、形式已与现代浮桥的做法十分近似,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这也是一座文化传播之桥。时至今日,东湖碑林依然矗立着清道光年间的“严禁浮桥勒索碑”、1922年的“重修两津浮桥碑”。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也曾写道:“南山殿望江楼上看浮桥,看憧憧的人在长长的桥上往来着……都是我喜欢的。”

重构文旅格局

站在中津浮桥上,北侧是蜿蜒的城墙,抬头可见巾山,山水形胜间可以照见千年古城厚重的历史底蕴,南岸是未来的旅游集散中心,那里将作为“城市文旅会客厅”引入人文演艺、临海风物展示、精品商业、特色度假酒店等业态,可以预见灵江南岸的文旅发展前景。

这座浮桥,为临海联通灵江南北两岸、打造“一江清水环绕古城,十里灵江,十里画廊”的景观轴线,画下了“点睛之笔”。当然,意义不止于此。连年来,台州府城的客流量逐年攀升,这对文旅产业、城市形象来说,是机遇,但对交通体系、停车保障等基础设施来说,是挑战。


中津浮桥就作为临海推动全域旅游纵深发展,实现“5A引领、5星闪耀”旅游新格局的“战略支点”,把文旅动线从岸边向江上延伸,将文旅框架从3.12平方公里的台州府城向灵江对岸拓展。此举既有效解决了交通堵、停车难等基础设施“硬伤”,同时也为台州府城文旅事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想象空间。


“我们常常听家人讲起,太爷爷和太太爷爷守护老浮桥的故事。”两位小学生杜依诺和金芷晗作为原守桥人后代,也特地请假赶到通桥现场参与见证。

这一刻,浮桥重现的意义,不仅是对台州府城因水而兴历史脉络的还原,还将作为一个新起点,承载起祖祖辈辈临海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作者:卢靖愉 吴世渊 李洲洋

编辑:张婷

一审:符薇薇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