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播 艺 术,播 种 幸 福 。

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


在武州山麓,云冈石窟宛如一部镌刻在时光长河中的史书,承载着无数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情怀。它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又似一首无声的乐章,流淌着匠人们虔诚的旋律。当我们伫立高处,向远方挥手,心底便悄然种下了一颗久远的梦的种子,而云冈,正是这梦的源头。


尘封九载,今朝重绽芳华

九年前,为推进窟檐建设、壁画保护、危岩体加固等重要工程,云冈五华洞中的精华洞窟——第11、12、13窟,暂时谢绝了游客的探访,进入了封闭管理阶段。然而,这三座洞窟的魅力并未因此消散,反而随着时间推移愈发令人神往。“音乐窟”“接引佛洞”“弥勒洞”的传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大家都满心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踏入其中,一睹真容。

时光流转,九年的精心整修与悉心保护,让这三座精美的石窟重焕生机。明日,它们将正式向公众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欢迎大家来到云冈五华洞第11-13窟——

第11窟:塔庙梵影,铭记千年

第11窟开凿于公元471—494年,是一座典型的塔庙窟。踏入洞窟,中央的中心塔柱巍峨耸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塔柱分为三层,第一层四壁各雕有一尊立佛,即“四方四佛”,他们庄严肃穆,守护着这一方净土。上层四面亦开龛造像,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尽显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

塔顶四角雕有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像,独特的造型为整个塔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顶部四周各雕两条蛟龙,它们身姿矫健,气势磅礴,是云冈石窟龙部雕刻的精品之作,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翱翔于天际。

该窟西壁中层北侧,在宽7.4米、高2.4米的横向拉开的中国瓦顶屋形龛下,7身立佛整齐排列。他们褒衣博带,神采奕奕,仿佛刚刚从尘世的喧嚣中走来,带着宁静与祥和。这组造像不仅是石窟寺七佛题材的杰出代表,更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第11窟是云冈石窟主要洞窟中存造像铭记最多的洞窟。窟内东壁上部保存的《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全文336字,是云冈石窟中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铭记。它详细记述了当年邑师法宗、普明等人建造石像的动机、心愿、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太和七年造像题记》还是研究北魏魏碑体形成和发展轨迹的重要材料,是魏碑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在云冈博物馆《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隶楷之变,莫备于魏——平城与洛阳的魏碑”主题中,此题记得以展示。其用笔劲挺沉静,刚柔圆曲,洋洋大气,让大众对早期魏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仿佛能透过这遒劲的字迹,窥探到北魏时期的文化风貌。








第12窟:音乐天籁,飞天曼舞

第12窟俗称“音乐窟”,踏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曲声祥和、神佛共舞的仙境。洞窟内的雕刻,生动地展现了北魏时期宗教、宫廷、世俗音乐及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乐声,看到那翩翩起舞的仙子。

在这座洞窟中,共雕刻了47件乐器。既有中国传统的筝、排箫、横笛、琴等,尽显华夏音乐的典雅韵味;又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等,体现了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的大融合。这些乐器雕刻精美,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

洞窟内,飞天们衣带轻举,翩翩起舞。她们或疾升、或陡转、或漂浮,身姿轻盈优美,宛如灵动的精灵。满壁的天人随着乐曲旋律跃跃欲试,飞天面容姣美,发髻高耸,神情优雅,丽舞翩翩。背上云带飞卷,胸下流云飘旋,浮掠于空、翻飞自若,仿佛从天而降的仙子,为这佛国世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仿佛能听到50余件乐器同时奏响的佛国仙音。那声音轻柔曼妙,亦真亦幻,声起声落间,仿佛这鸣奏了十五个世纪的鼓角声,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震撼了天地,也感动着人间。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浙江大学举行,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12月底,3D版第12窟“音乐窟”又从浙江“走”到上海,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内,“大美之颂·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对话”展览开启了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这一举措,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云冈石窟的魅力,让千年艺术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13窟:弥勒宏姿,力士奇韵

第13窟同样开凿于公元471—494年,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5米。菩萨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庄严肃穆。由于主像与前立壁距离较近,更凸显出其气势恢弘,仿佛在俯瞰着世间的芸芸众生。

窟顶前半部,二龙交首,龙身间缀饰云纹和16身高发髻、翩翩飞舞的飞天。这些飞天身姿轻盈,呼之欲出,为整个洞窟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而第13窟最精妙之处,当属大佛右手臂肘下的托臂力士。这位力士独具匠心,长有四臂,两臂高举托起大佛右臂,两臂撑腰,造型奇特优美。这样的创作,不仅在力学上起到了支撑巨大手臂的作用,更兼收美学上的装饰效果。同时,以力士的动来显示佛之静、以力士的小来衬托出佛之大,可谓鬼斧神工,令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所折服。

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他们个个褒衣博带,脚踏莲花,由东而西一字排开,姿态飘逸。背光装饰异常华美,场面壮阔,气势非凡,是同时期七佛雕像的代表作。

该窟窟顶具有强烈的计划性和装饰性,主像的舟行背光顶尖雕刻在窟顶部位。背光除火焰纹外还雕刻了一组呈椭圆形的“光云”,这是云冈石窟大型洞窟中唯一雕刻在顶部的“光云”,保存完好,唯美经典,仿佛为整个洞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

2018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届博博会,这是云冈石窟第一个成体系的数字化成果展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也让这一千年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时光流转,石窟永恒绝响

北魏和平年间,古老沉寂的武州山被一个王朝唤醒。1600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曾经傲视群雄的鲜卑部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域远道而来的僧侣也已化作历史的尘埃。

石窟虽历经岁月的洗礼,沉寂似重山掩映,却封不住云冈的微光流转。一幅幅诗意画卷,一个个动人形象,都诉说着这座伟大千年艺术宫殿的故事。它吟唱着时代的绝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感悟。如今,云冈五华洞第11 - 13窟的重新开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与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亲身感受这千年石窟的独特魅力。

【 国际艺术大观 】

云冈五华洞第11 - 13窟:千年石窟的艺术华章!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国际艺术大观 IDgvi-art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