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学王羲之的名家有很多,从王献之到当代的孙晓云、宇文家林,数量难以统计,他们各学到王羲之的某一种风格,但又在其他方面有欠缺。而有一位书法家被学界认为是“最懂”王羲之的人,他避免了前辈们出现的不足,学到了魏晋笔法的精髓,他就是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学王羲之的字,做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既避免了板滞匠气,又灵活自然。齐白石认为,八大山人的字比王献之更佳,这是因为小王的字媚趣失韵,如唐太宗评价:“观其字势,疏瘦隆冬之枯树;观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恶隶。”而八大山人则以禅入书,绝尘俗之气,更符合晋人王羲之书法中正平和、不激不厉的气质。
启功称赞八大山人“钟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间未见书。”直言“其胸襟之欲吐者,亦俱于棱角中见之……而大巧寓于大拙之中,吾恐泰和见之,亦当爽然自失,能逮其巧,不能逮其拙焉。”言外之意,李邕也不如八大山人。
八大传世书法不多,《临兴福寺半截碑》堪为“扛鼎之作”,《半截碑》是唐人集王羲之字而成,虽笔法完备,但由于是碑刻,所以笔画细节模糊,章法上更是难与墨迹相比,而八大山人的临本则弥补了这两大不足,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巧妙的化用王羲之的结字方法,使作品更佳天然生趣。
书写此作时,八大山人已经74岁,书艺成熟,达到了“人书俱老”境界。此册共二十开,纵25.3厘米、横8.5厘米,共754字,结构简练而不简单,笔法浑厚,意象丰富,萧散自然而内含丰满。
此作笔法细腻,笔画圆转浑融,裹锋暗转,起笔多隐去锋芒,无一丝尖刻之态,这种“以圆代方,以藏代露”的笔法转换,既保留原碑的雄浑骨架,又有“大巧若拙”的美感。结构上中宫紧收如核心凝聚,如“镇”“楼”等字左半部压缩,右半部舒展凝重,在稳定中见动势。
八大山人刻意简化笔画搭接,以数笔勾勒轮廓,形成“疏可走马”的空灵布局。章法疏朗留白,营造出“空谷传音”的静谧感。正如郑板桥所言:“八大山人临古,欲离欲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部作品,笔笔都有魏晋笔法精髓,将它临摹通透,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王羲之的行书技巧,还能“医治”写字板滞无韵的弊病,值得毕生临摹。
而今,我们将八大山人《临兴福寺半截碑》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与原作别无二致,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