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王羲之行草书时,往往把目光放在了《兰亭序》《圣教序》以及那些书信手札上。这些作品虽然名气大,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其实并不适合临摹。《兰亭序》用笔太过随性,是王羲之“妙手偶得”之作,也是情感胜于笔墨的作品,上手难。
《圣教序》虽说经典,但它纯粹集字而成,学学笔法尚可,但无章法、行气可言,所以很多书友临摹它的时候感觉不出来,但一拿开帖就不会写了。至于那些书信手札,也都存在用笔过于繁琐随兴、篇幅太短、缺字少字的情况,难以长期临习。
而有一部作品,完美解决了以上不足,它是笔法理性与情绪感性平衡之作,字数超过700个,而且它完成的年代,行书写碑技法已然成熟,此作就是《兴福寺半截碑》。它被誉为“集王字的大成之作”。既以宫廷内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为母本,又吸收《圣教》之精髓,耗时十余年方才完成。
《兴福寺碑》立于开元九年(721年),为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又称《吴文碑》《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如今仅存碑之下半截,共35行,满行25字,字迹大小约3厘米。有说法认为,此碑在集字过程中得到了李邕、徐峤、徐浩等人的帮助,所以论艺术性和生动性,完胜《圣教序》,堪为“无价之宝”。
明代安世凤称赞此作:“大雅乃兴福寺僧,故世谓之《兴福帖》,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俨如生动,不比怀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书家重之。”这也是在说此作得魏晋书法之形神,不像《圣教序》,仅得形似且没有古意。
对于学习行书的朋友而言,《兴福寺碑》比《圣教序》高明在三个地方。其一,笔法自然连贯,少拼接痕迹。《兴福寺碑》笔画起收、牵丝映带极少生硬拼接感,完美保留原作“一笔书”的流畅性。而《圣教序》因集字范围广,部分字偏旁来自不同帖,可见明显的笔势中断。《兴福寺碑》的提按变化更真实,较《圣教序》部分翻刻后模糊的笔画,更显精微。
其二,结字欹侧多变,险中见趣。相较《圣教序》偏于平正的结字,《兴福寺碑》更敢用“险势”,通过字形欹侧营造动态平衡,比《圣教序》更具张力。其三,章法错落跌宕,气脉贯通,更似自然书写,字间大小、疏密随文义自然变化,无刻意排布痕迹。
《兴福寺半截碑》的优势本质在于更贴近王羲之“手写”的自然状态,保留了更多“尚韵”的文人书写特质,如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所言:“兴福寺碑,虽亦集字,而笔势联属,几若天成,视怀仁《圣教》,尤为生动。”论美感丝毫不输《兰亭序》,适合毕生临摹学习。
而今,我们将《兴福寺半截碑》原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