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又要到了,你计划前往小红书博主推荐的“京郊小富士”打卡,结果发现它只不过是一个喷了漆、铺了绿草地的大土堆,甚至还要收门票才能进[1]。
你之前也听说过“照骗”事件:云南澄江粉红沙滩,只是普通的红土地;山东青岛金沙滩海边,楚门的同款阶梯,只是沙滩上的半截白色楼梯[2]。
你很是懊恼,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小红书博主的“照骗”耍得团团转?
不得不承认,我们找攻略的时候,确实容易信任那些光鲜亮丽的风景照。在这个视觉信息时代,视觉是个体接收信息最直接、最快捷的感官渠道[3]。对我们来说,社交媒体上的视频和图片能够唤起的旅游“临场感”,远比纯文字形式要高[4]。
而且,更美观的视觉信息真的能“抓住眼球”。一项眼动追踪实验显示,与建筑环境和业余审美图像相比,在观看自然环境和专业审美图像时,人们的平均扫视长度更长,注视时间更长,这些照片更具视觉吸引力[3]。
婺源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自然风光,游客对这类照片的美学评价较高[5]/图虫创意
这些抓住眼球的照片,究竟是怎么做到“图片与实物不符”的?
首先,照片本身就受到了拍摄者的主观偏好影响。有人就是喜欢用广角镜头仰拍建筑,让它看起来富丽堂皇;有人就是喜欢把街头巷尾处理得高亮度、高饱和,表达欢快愉悦的心情[6]。所以,同一个景点不同博主拍出来的可能会大相径庭,未必能代表真实情况。
荷兰鹿特丹的“立方体屋”,仰拍能够赋予它壮观的感觉/ Unsplash
其次,讲究的博主会挑选角度和内容元素,玩起构图。有效的构图,可以通过系统地安排元素来引导视线,使观众专注于最突出的主体。眼动实验显示,当照片中包含清晰的主体时,被试的兴趣上升,扫视运动明显减少,注视时间随之增加[7]。
有游客冲着照片中“人花相衬”的构图,来到河内网红制香村,结果发现它只是一个后院工厂改造成的影棚。为了最大限度拍出“花海”,游客们只好蹲在地上甚至爬上梯子。
越南河内制香村,甚至还贴心地提供梯子,方便俯拍构图 / 图源博主@熵,已获得授权
还有些东西,所有博主都不愿意把它拍进去,比如垃圾。旅游摄影本质是一种“选择”活动,目的地及其活动的图像经常被美化,无论是精心制造的宣传照,还是游客自己的随手拍,包含垃圾和不美观景观的照片都十分罕见[8]。
所以,如果照片翻来覆去只有一些小角度,那就得考虑,是不是有东西被故意排除了。毕竟标准35毫米广角镜头只有60°的视野,而眼球或头部轻轻一转就能看见120°以上的世界[9],现场环境的一片狼藉就被这么隐藏在了镜头外。
徐州的黄玫瑰打卡地,旁边都是普通的店铺 / 图源博主@麦麦,已获得授权
除了博主会主观编排照片内容,他们手里的拍摄设备也会耍心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手机里的智能摄影功能,早就对每种类型的照片预设了理想值。在人们按下快门的瞬间,它会飞快地挑选出画面中的特定元素——人脸、风景、天空——并进行不同程度的曝光[10],从此使照片偏离真实情况。
某手机官网关于AI图像助手的宣传,可以帮照片重新构图、自动调色 / [11]
如果博主拿到了专业设备,那他们拍照的花样就更多了。
比如偏振镜能够将反光减至最小甚至消失,从而拍出更明媚的蓝天和更清澈的水面,以及拍到水面下的游鱼等物体[12],拍摄灰扑扑充满反光的小溪,也能呈现出世外桃源的效果。
偏振镜的使用,能够让景物更加通透和深邃 / 图虫创意
还有长焦镜头,能够像望远镜一样“拉近”明明远在天边的景物,或者使很多物体挤压在一起,呈现“空间压缩”的神奇效果[13]。
用长焦镜头拍摄流动的人群,本不拥挤也可以显得人潮汹涌;拍摄街边广告牌,本是间隔有序也可以显得一个挨着一个[13]。
威海沉船,没有长焦很难出效果 / 图源博主@喜欢瞎拍的Feichy,已获得授权
拍完照后的修图,更是精准击中了我们的审美点。
后期对照片的影响力很强大,像传统的PS,不仅能调节清晰度、对比度、光亮度和饱和度等特征来唤醒人们对审美的愉悦;还能对图像进行裁剪以重新构图[14];甚至能用喷枪功能去掉瑕疵细节[15]。
手机端的修图app更是打破了PS的专业壁垒。随手打开醒图或美图秀秀,其中自带的无数种滤镜效果,相当于工程师提前设定好的综合参数[16],成为了帮博主们量产成图的神器。
加了滤镜的照片就是有魔力。一项对Instagram和Flickr共享照片的研究显示,加了滤镜的照片被查看的可能性高21%,收到评论的可能性高45%[17]。
加了滤镜前后的自然风光照片 / 图源博主@CC爱旅行~旅拍📷,已获得授权
具体来说,色调更温暖、对比度和曝光度更高的滤镜更会被注意到[17]。
心理学实验显示,饱和度、亮度更高的颜色,能够更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情绪,甚至能够加快心率,并提高皮肤电导率的振幅(这也是能够衡量刺激的生理指标)[18]。而且,照片中更高饱和的颜色,唤起的情感总是更积极正面的[19]。
特定颜色还能起到不同效果。波长较长的颜色(如红色)比短波长颜色(如蓝色)更能引起心理唤醒,也能增加大脑活动和心率[20]。
但是我们的肉眼可没有那么鲜艳的滤镜,也难怪到了现场,心情和景色都一并灰暗下去。
对大湾区照片进行分析,发现红橙黄能够增加城景帖子的互动量[21] / 图虫创意
被“照骗”耍得团团转的感觉,的确非常难受。在滤镜照片的刺激下,我们本来就会对景点形成过高的期望和出行意愿,图片和现实的差距越大,我们的负面反应也会更强烈[22]。
所以下次出游,得多看看不同平台的各种攻略,多看看地图软件里的实况和全景照片,在为光鲜亮丽的照片“反向去滤镜”的同时,搞清楚目的地的真实情况。毕竟有些离谱的网红打卡地,带来的不仅是心情的损害,还可能是人身安全的问题。
北京二环路边的桃花开得很美,但千万不要为出片而坐在桥梁栏杆上 / 图虫创意
有些照片的拍摄角度很危险,比如今年春天,北京有些市民为了拍出漂亮的鲜花照,不顾下方落差高达数米的悬空地带,冒险坐在桥梁护栏上[23]。
还有些照片鼓吹的地方,根本就未经开发或禁止进入。去年一月,就有人通过所谓“网红打卡攻略”介绍的方法,进入南京西站,在攀爬列车车辆时被接触网高压电弧灼伤[24]。
“照骗”,终归是一样损人不利己的东西。下次遇到令人心动的“美景”,不妨先冷静一下,告诉自己:“真的吗?我不信。”
撰 文 / 陶羹
图片编辑 / 陶羹
内容编辑 / 懒羊羊
审核编辑 / 小羊
参考文献
[1]九派新闻. (2025). “廊坊富士山”门票98元被吐槽不值,回应:主打拍照和露营,客流量不少.
[2]王莹,顾克勇.(2022).滤镜下的媒介景观:“网红打卡地”的生产、消费及反思.新媒体研究,8(09):79-82.
[3]Deng, W., Lin, Y., & Chen, L. (2021). Exploring destination choice intention by using the tourism photographi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sual esthetic process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13739.
[4]姚延波,贾广美.(2021).社交媒体旅游分享对潜在旅游者冲动性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临场感视角.南开管理评论,24(03):72-82.
[5]Xiao, X., Fang, C., Lin, H., & Chen, J. (2022). A 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ed marketing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based on visual content of photos. Tourism Management, 93, 104585.
[6]戴光全,陈欣.(2009).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旅游学刊,24(07):71-77.
[7]Chuang, H. C., Tseng, H. Y., & Chiang, C. Y. (2024). Impact of Leading Line Composition on Visual Cognition: An Eye-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17(5), 10-16910.
[8]Balomenou, N., & Garrod, B. (2019). Photographs in tourism research: Prejudice, power, 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nt-generated images. Tourism Management, 70, 201-217.
[9]Sevenant, M., & Antrop, M. (2011).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 validity: a comparison between on-site observations and photographs with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Landscape Research, 36(3), 363-385.
[10]The New Yorker.(2022).Have iPhone Cameras Become Too Smart?
[11]OPPO.(2025).OPPO Find X8s+ 夜拍出色,景美人更美.
[12]SONY.(2025).什么是偏振光滤光镜?有什么作用?.
[13]罗惠婷.(2008).谈谈不同焦距摄影镜头的使用.中国科技财富,(08):120.
[14]丁道群,何华容.(2015).“PS”现象的思考:基于艺术心理学视角.创作与评论,(12):95-97.
[15]Swerzenski, J. D. (2021). Fact, fiction or Photoshop: Building awareness of visual manipulation through image editing software.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 40(2), 104-124.
[16]高涔朝.(2021).数字图像滤镜的产生、生产与使用——一种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东南传播,(02):20-25.
[17]Bakhshi, S., Shamma, D., Kennedy, L., & Gilbert, E. (2015). Why we filter our photos and how it impacts engage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 and social media (Vol. 9, No. 1, pp. 12-21).
[18]Wilms, L., & Oberfeld, D. (2018). Color and emotion: effects of hue, saturation, and brightnes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82(5), 896-914.
[19]Lin, C., Mottaghi, S., & Shams, L. (2024). The effects of color and saturation on the enjoyment of real-life image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31(1), 361-372.
[20]Labrecque, L. I., Patrick, V. M., & Milne, G. R. (2013). The marketers’ prismatic palette: A review of color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Psychology & Marketing, 30(2), 187-202.
[21]Yu, C. E., Xie, S. Y., & Wen, J. (2020). Coloring the destination: The role of color psychology on Instagram. Tourism Management, 80, 104110.
[22]Xie, C., Yu, J., Huang, S. S., Zhang, K., & Yang, D. O. (2023). The ‘magic of filter’effect: Examining value co-destruction of social media photos in destination marketing. Tourism Management, 98, 104749.
[23]新京报. (2025) .阜成门桥旁市民为拍鲜花照冒险坐上护栏,警方已加强劝阻.
[24]央视网.(2024) .大学生到网红“打卡地”爬火车被电伤?南京火车站发布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