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最近,国铁集团、湖南省、江西省联合正式批复长沙至赣州铁路初步设计,标志着这条规划超过十年的线路,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距离开工又近了一步。
不过,这个好消息,却难掩湖南这座中部大省,近年来在高铁建设上的进度条严重滞后的尴尬。
有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快过去,目前湖南尚未开工建设一条新的铁路。
与此对应的是,还有一大批原本早就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线路,到目前也迟迟未能推进。
湖南,到底怎么了?
01
单从高铁里程看,湖南的高铁实力在全国并不算差。截至2024年底,湖南高铁里程接近2400公里,排名全国第八,中部第二,并在2022年就实现了“市市通高铁”。
但是,近几年湖南高铁的“上新”速度明显变慢了。
比如,原来计划“十三五”规划开工建设的铜吉高铁、娄邵高铁和长赣高铁都被推迟到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中纳入了10条铁路,但宜昌至常德、黔江至吉首、永州至清远至广州、益阳至娄底、张家界至石门(澧县)、衡阳至柳州、常德经岳阳至九江等7条至今都未能开工建设。
前不久发布的2025年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共有7条线路入列。
但是,目前已进入二季度,至今还未有一条新的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希望最大的还算是“十年磨一剑”的长赣高铁了。
于是,也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感慨的场景:湖南一大批铁路项目,正在排队苦等开工。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湖南的铁路建设还有着比较大的挖潜空间。
然而,这也同时意味着,有着地理区位优势的湖南铁路建设,已从过去的领跑状态变成需要加快补课的“后进生”了。
02
面对这样的局面,湖南也很急。
一个罕见现象是,湖南已连续数年在全国两会上以全团提案的名义争取铁路建设的政策支持。
今年湖南的相关提案中,更是一口气列出了惊人的14条铁路:
一是,希望支持加快推进7个已纳入“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但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
包括加快推进宜昌至常德、永州经清远至广州、黔江至吉首、益阳至娄底4条铁路的前期工作;
尽早启动张家界至石门(澧县)、衡阳至柳州、常德经岳阳至九江3条铁路的前期工作。
二是,希望将上述7条铁路结转纳入“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并希望支持将长沙至九江、怀化至桂林、长沙西经韶山至娄底、娄底至邵阳4条高铁,兴永郴赣、荆岳2条铁路及衡茶吉铁路扩能改造,纳入国家“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
总结起来,既要加快前期的“补课”,又要争取布局好未来的规划。
这种双重压力,不可谓小。
03
客观说,这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铁路建设的“降温”是普遍性的。
事实上,不止是湖南,多地都出现了高铁线路调减,以及开工节奏放缓的迹象。
比如,去年湖北,就对原规划的高铁项目进行了大规模调减。
背后一个共同的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当前大多数地方包括高铁在内的基建存量基础已经比较高,同时受人口和城镇化空间等多个变量的影响,高铁建设的增量空间,不可避免遭遇压缩。
但相对来说,湖南铁路建设目前面临的局面,还是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一是,目前湖南的高铁大动脉仅南北、东西向各一条:京广、沪昆。
作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中部交通枢纽,湖南的铁路发展上限其实比较高,相关建设滞后,不能真正形成显著的高铁枢纽优势,便很可能弱化地理区位优势的释放。
通俗说,就是要让“长板”更长。这是必须抓住的发展比较优势。
二是,作为内陆省份,湖南对于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投资驱动模式,至少在现阶段的依赖还比较大。
如果这一块在无其他增量代替的情况下,过早退场,也将影响到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速度。
2023年,湖南GDP增速4.7%,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
2024年,湖南GDP增速4.8%,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
湖南GDP增速已连续两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投资增速低迷,正是原因之一。
2023年,湖南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3.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6.1%,比全国整整低了22个百分点。
2024年,湖南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这种回暖,也是缩小与全国GDP增速差距的原因之一。
另外,湖南人口的流失规模也居全国前列:常住人口连续四年负增长,总计减少超过100万。
这些现象和表现,其实都是可以关联起来的。
04
那么,湖南的铁路建设,为什么相对滞后了?
从客观原因看,这些面临“难产”的线路,不少属于跨省高铁,项目的启动必然涉及更多方面的利益博弈,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钱”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铁路建设的地方出资比例明显增高。这对地方的“钱袋子”是个非常现实的考验。
但是,投入的能力,又往往折射出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状况。
一方面,需要加快发展,来为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另一方面,投资的企稳,又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两者相辅相成。
对于湖南而言,特殊性还体现在,既缺乏沿海省份那样的“家底”,又不具备一些战略大省那样的政策倾斜力度,所以铁路建设,也就更依赖于“自力更生”。
如何破局,考验仍在继续。
这也对更多地方带来启示:很多发展窗口期都稍纵即逝,越到后期,“补课”的难度越大,不确定性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