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公司负债,8名股东却将全部股权转让给注册资本仅为5万元的公司,且该公司控股股东是一名年近90岁的高龄老人。法院认定,这8名股东存在利用股权转让的形式,逃避债务的故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类似的涉股东出资责任纠纷案件进行通报,并公布8起典型案例。

2023年修订的公司法在完善公司资本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东权利保护,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责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司法裁判对商事活动的规范引导作用,持续规范股东行为、加强产权平等保护、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海淀法院对股东出资责任类纠纷审理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结合该类纠纷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北京海淀法院 康大成/摄

海淀法院副院长张弓表示,在审判实践中,股东出资瑕疵责任引发的案件类型最常见的为股东出资纠纷、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两类,此外还涉及发起人责任纠纷、股东资格确认纠纷、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新增资本认购纠纷、公司决议效力纠纷、公司减资纠纷等。

基于上述案件类型,海淀法院对妥善化解股东出资责任类纠纷提出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在股东层面,法院建议股东强化出资责任意识,避免责任边界模糊。张弓表示,股东应当理性认缴注册资本,避免盲目高额认缴出资,导致形成出资加速到期的风险,同时规范出资流程,谨慎代持股权。

而在公司层面,法院建议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强化治理主体责任履行。张弓表示,公司应制定精细化章程,明确出资时间、方式及逾期后果等来强化契约约束。董事会对于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及时催缴,公司建立标准化财务流程和档案管理制度、独立的财务审计制度等。

对于债权人来说,需要强化风险预判,主动防控减少损失。法院债权人在交易前重视尽职调查,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目标公司的注册资本认缴、实缴情况,审慎评估其履约能力和偿债实力,在交易中发现股东抽逃出资或公司资不抵债时,及时调查、保存证据,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天发布的8件针对涉股东出资责任纠纷不同情形的典型案例,在介绍案例裁判规则的同时,也围绕修订后的公司法的实践适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股东强化出资责任意识、公司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强化债权人风险预判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裁判指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