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我曾经接受过两次眼角膜移植术,一直想以我自己的方式将这份大爱传递……”5月18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安建大”),建筑学院大四女生张诗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为视障群体设计的博物馆设计图——设计图以专业为基,以温情为墨,用创新的空间语言重新定义了“看见”的可能性,为视障群体构筑起“可触摸的光影”,点亮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


张诗艺和她的设计图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供图

立足所学专业,传递爱和温暖

品学兼优的张诗艺热爱生活、擅长画画,喜欢挑战和不断创新。她不仅是个获奖无数的学霸,还经常参加爱心公益活动。想为视障群体打造一座博物馆,并不是她一时的“心血来潮”。

“这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张诗艺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初一、高一时分别做过两次角膜移植手术,这段经历让她切身体会到视障群体的感受,更感到自己有这份将爱传递的责任。

“生活中的我,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如果没有角膜移植,现在我可能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曾经的病痛并未带给我心理上的阴霾,相反让我变成一个更乐观、更勇敢的爱心传递者。”张诗艺说。

2023年6月11日,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张诗艺策划了一场以“领一朵生命的小花 写一句身体的叮咛”为主题的校园公益活动,邀请同学们在展板上写下对自己身体的“叮咛”,或是画一朵简单的小花,向他人的关心与爱表达感谢,参与者将同时获得一枝鲜花。

活动在校园里得到热情回应。“这场活动让我收获了很多感动。一位素昧平生的叔叔给我留言‘建心如诗,筑德有艺’,原来,勇气和热忱可以给自己的名字赋予更鲜活的意义。”张诗艺说,从那一天起,伤疤和病痛变成了鼓励自己前行的力量——“我可以更勇敢,为爱心公益出一份力。”

用设计细节诠释“共情”

大三时,老师布置的一项课题是设计一座摄影博物馆。在去医院复查眼睛回校的路上,张诗艺决定:为视障群体设计一座博物馆。从视障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入手,让普通人也能体验、体会到视障群体对空间的感知及其内心感受的表达——在张诗艺看来,这是一种“更内化的共情”。

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设计过程极其不易。在3个多月的深度调研中,张诗艺访谈了数十位视障人士,并参与到盲人的生活体验中,研究视障人群的感知方式。



张诗艺设计的盲人博物馆图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供图

视障人士对感知世界的特殊需求有哪些?如何在设计中,更深入关照到这些特殊需求与社会的连接?最终,她决定通过空间与光线的变化,同时辅佐相应无障碍设施,来设计这个视障群体摄影博物馆。

课题答辩前,张诗艺不断打磨自己的方案,也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设想。

设计方案中,这座长150米、高16米、宽16米的博物馆,处处体现出“用心”二字。诸如:基于视障群体记忆路线的成本很高,她将博物馆设计成狭长的直线形,并用光束引导观众参观。博物院的展陈内容,选择了一个盲人公益摄影机构的作品。

这些作品和常规摄影作品的视觉表达差别很大,怎么才能准确地展示盲人照片中所表达的感受?张诗艺以一张花朵的照片为例:这朵花拍得平平无奇,还有点失焦,用常规标准衡量并不是好的摄影作品。但拍摄者是视障人士,拍摄时其实看不到花朵,而是借助手的触摸来感知、判断拍照。

“类似这样的作品很多,这就是视障群体的‘视角’,是他们真实感知的记录。”张诗艺指着设计稿进一步解释:再如这张照片,它的展陈设计成为十字形穿插的形式,参观者要转360度来观看,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照片中表达的感受。“总之,我希望能有一个空间去重新定义观众观看的方式,以真实体验来链接视障群体和普通观众的共情。”

渴望设计作品落地实现

“通过建筑空间营造与沉浸式观展体验,这样的设计方案尝试以建筑的语言,呼吁社会加强对视障群体的关注。”建筑学院教师杨思然评价,设计基于视障人士观察与触摸环境的认知方式特点,采用简洁的线性空间结构布局展厅,规划视障人士与普通观众两条并行的观展流程,并对建筑空间的明暗状态加以限定,以此打破感官壁垒,让普通观众直观体验视障人士对外部环境的特殊感受,构筑不同群体间平等对话与共情理解的空间桥梁。

今年3月,张诗艺又做了一次眼科移植手术。术后近1个多月,右眼无法视物,只能靠左眼,但因左眼视力也不好,只能看见很模糊的色块、影像,导致生活非常不便。再次的感同身受,让张诗艺再次坚信,自己为视障群体设计建造一座博物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失去视力,有何关系?世上满是写给盲人的杰作;人们总会心怀善意,当你坐在露台回忆,把脸庞转向光明。”张诗艺在笔记本上抄写下这段话。“希望我的梦想能被更多人看到,没准哪天,这座博物馆就能成为现实。”张诗艺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