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之日,中国青年演员于适以中国青年电影推荐人的身份亮相。尽管经历了长途飞行后仅休整两小时便投入活动,他依然展现出了专业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这是于适首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在各项活动中的精彩发言不仅展示了他作为演员的思考深度,更反映出中国青年电影人的创作活力。

他是戛纳油管今年shorts里唯一的中国面孔单人主角,镜头如影随形,每一帧画面都定格着他的自信与风采。这是戛纳官方对他“有作品有实力”的盖章认可,也是他作为“中国知名演员”走向国际舞台的有力见证。

于适在中国馆活动中分享了他对创作的独特见解:“每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20岁、30岁、40岁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各异。”他认为,不同人生阶段会激发不同的创作灵感,而青年电影人的优势在于能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真实想表达的故事。



于适坦言,这种灵感的转瞬即逝也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我写歌也是这样,有些作品可能当下能写出来,过段时间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作为戛纳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的推荐人,于适对周围的青年导演们给予了高度赞赏,表达了希望更多国际观众能够看到中国故事和中国电影人作品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汉学家、中国电影专家Luisa特意用中文评价了于适在《封神》中的表演:“能看出他非常热爱这个角色,无论是动作还是表达都令人信服。”她认为于适第一次拍电影就有如此出色的表现,预示着他在影坛的职业生涯将会很长远。



谈到自己的代表作《封神》与《我的阿勒泰》,于适流露出深深的感恩之情:“我很幸运遇到姬发和巴太,有人生角色是很难得的。这两个角色对我而言都是人生角色。”

他特别提到了观众对作品细节的关注:“每一位看到作品细节的观众,对我来说都很珍贵,他们是真的热爱,因为细节第一遍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刷了三遍四遍才能深入探讨。”



于适分享了《封神》在法国路演时的经历:“一些观众看了不止一遍两遍,他们热情地与我们交流剑术等细节。他们本来不是那么了解中国,但因为电影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愿意深入了解。”

他认为《封神》之所以能在海外受欢迎,是因为尽管包含神话元素,但核心讨论的是人性善恶这一普世话题,让国际观众在欣赏陌生文化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



至于《我的阿勒泰》,于适强调了这部作品在影视与文旅破圈方面的成就:“这部剧出海之后让很多国际观众看到了大美新疆。”他表示,通过影视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景与文化,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意义之一。

于适在戛纳电影节那段全英文演讲,直接把我给圈粉了!他往台上一站,那自信的劲儿就出来了,思路清晰,观点一个接一个,一点都不怯场,把他的专业能力展现得明明白白,我算是彻底被他折服了,也相信他以后肯定能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

作为新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于适对待角色的专注投入、对创作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化交流的热忱态度,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点赞的。

在电影艺术无国界的理念下,于适的戛纳之行展现了中国青年演员的风采与担当。期待他未来可以给我们呈现更多精彩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