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岸边的一叶小舟上,落日余晖映照着两人的侧脸。

一名身着素衣的清瘦男子面向远方,眼神平静而坚定;对面船上,一位东洋女子双眼含泪,急切地向前探着身。

「叔同,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回头路了吗?」女子哽咽着问。

「贫僧弘一。」

「弘一法师,」女子犹豫片刻,「您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吗?」

「爱,即是慈悲。」男子轻轻转过头,「请回去吧,淑子。」

「您把慈悲给了众生,为何偏偏对我残忍?」

男子不再回答,只是轻轻挥了挥衣袖,示意船夫划桨离开。

这一幕发生在1918年的杭州虎跑山下,主角正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师,世人所熟知的李叔同。

小舟渐行渐远,带走的是一段世俗缘分,留下的却是一段不朽传奇。

如何评价这位集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于一身,后又放下万缘,削发为僧的奇才?

他的人生,宛如一首跨越红尘与佛国的离奇诗篇,令后人无限感慨。

李叔同和春山淑子



神童出世,命运多舛

1880年10月23日,天津城内李家大宅,一声婴儿啼哭划破了寂静的秋夜。

据说,这一刻有喜鹊衔着桂枝落在产房窗外,这被视为吉祥的征兆。李叔同就这样降生在这个富甲一方的官商之家。

他的父亲李世珍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继承家业,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是李世珍的三姨太,当时只有二十出头。李叔同出生时,他的父亲已年近七旬。

李家延请了当地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

小小年纪的李叔同便展露出超人的天赋,七岁便能熟读《文选》,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被世人称为「神童」。

十二岁时,李叔同已经能够信手拈来各朝书法风格,十五岁便创作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名句,令当时的文人墨客惊叹不已。

然而,命运并非总是眷顾这位天才少年。

五岁那年,他的父亲离世,彼时他的母亲才24岁,父亲的离世,生活烦闷母亲迷上了听戏,年幼的李叔同长随左右,日久,李叔同便对戏曲也颇有研究。

初恋杨翠喜:无果的爱情

微风轻拂的夏夜,李叔同随母亲去听戏,第一次见到了十五岁的名伶杨翠喜。舞台上的她身姿婀娜,歌喉婉转,一举一动都令台下的李叔同心神荡漾。

「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这是李叔同后来在《菩萨蛮·忆杨翠喜》中描绘心上人的诗句。

杨翠喜本姓陈,小名二妞儿,因家境贫寒被父母卖给了姓杨的乐师,从小学习戏曲。

李叔同被她的才艺所倾倒,每晚都去听她的戏,甚至主动为她写词谱曲,指导她的唱腔。

杨翠喜



剧院谢幕后,李叔同总是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两人在月色下漫步,谈论戏曲、人生和未来。情窦初开的少年少女,就这样坠入了爱河。

然而,这段纯真的感情很快就被现实击碎。1906年,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和天津南段巡警总局总办段芝贵看中了杨翠喜的美貌与才艺。

段芝贵出资一万二千两白银,将杨翠喜买下送给了载振,自己因此得到提拔,连升三级,成为黑龙江巡抚。

面对权贵,十六岁的李叔同除了黯然神伤,别无他法。这一生命中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被硬生生掐断。

多年后,李叔同在《菩萨蛮·忆杨翠喜》的第二首词中写道:「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沾。」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无奈。

权贵的一时之兴能维持多久?杨翠喜后来辗转于多位权贵之间,最终命运凄凉。

而这段初恋的失败,也成为李叔同心中永远的伤痛,影响了他后来的情感走向和人生选择。

原配俞蓉儿:相敬如宾

失恋后的李叔同郁郁寡欢,引起了母亲的担忧。在母亲和二哥李文熙的安排下,李叔同与天津茶商之女俞蓉儿成亲。

俞蓉儿比李叔同大两岁,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端庄贤惠。

最初,李叔同对这门亲事并不情愿,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他渐渐被俞蓉儿的温柔善良所打动。

婚后不久,戊戌变法失败,担心受到牵连的李叔同带着母亲和妻子前往上海避难。在上海,他们租住在法租界,靠着李家在当地的钱庄维持生活。
晚清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这座国际化都市给了年轻的李叔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在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日后的名人同窗。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

1900年,李叔同摄于上海



白天,他埋头研读中西方典籍;夜晚,他则约友作画,吟诗写字,流连于上海的戏院茶楼。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叔同迎来了他的初恋。

第二年,俞蓉儿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葫芦」,不幸的是,小女孩没过多久便夭折了。初为人父母的夫妻俩悲痛不已。

在母亲的安慰下,他们慢慢走出了失女之痛。后来,俞蓉儿又为李叔同生下了两个儿子:李准和李瑞。

有了两个儿子,俞蓉儿在李家的地位稳如泰山。她安心伺候婆婆,抚养孩子,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婚姻表面的平静下,却暗藏着波澜。随着李叔同在上海文化圈声名鹊起,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与文人雅士往来甚密。

他加入了「城南文社」,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天涯五友」;

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上海书画公会」,出版了《李庐诗钟》、《李庐印谱》等著作。

忙于社交和艺术创作的李叔同,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俞蓉儿虽然察觉,但从不当面质问。

在那个允许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丈夫寻花问柳被视为正常。况且李叔同从未带女人回家,也算是对她的尊重。

李叔同母亲(右)与原配妻子俞氏



红颜知己李苹香

在上海滩上流连时,李叔同结识了名妓李苹香。

李苹香原名黄碧漪,出身徽州官宦家庭,自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家道中落后,她随母亲来到上海,却不幸被人卖入风月场所。

与贤淑内敛的俞蓉儿不同,李苹香风情万种,又深谙交际之道。他们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谈到绘画音律,李叔同惊讶于李苹香的学识之广博。

她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独到,对音律的把握精准,对绘画的评论更是入木三分。

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李叔同找到了一位知音,一个可以交流艺术的灵魂伴侣。

此后,李叔同常去拜访李苹香,但不同于其他客人的是,他们相见多是品茗谈艺,偶尔一起作诗填词,或合作绘画。

两人在艺术上的默契,渐渐演变成情感上的依恋。

李苹香深知自己的身份不可能让李叔同娶她进门,也从未提过这样的要求。他们只是在艺术与情感的国度里相互陪伴,互诉衷肠。

1905年4月,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去世,终年45岁。李叔同不得不带着妻儿回天津安葬母亲。

守孝期间,李叔同不再出门,与李苹香的联系也暂时中断。待服丧期满,李叔同决定护送母亲灵柩回天津安葬,之后远赴日本留学。

临行前夜,他特地去向李苹香告别。两人相对无言,最后以诗相赠。两人就此别过,再未相见。

李苹香后来与章士钊相恋,但因身份问题最终分手。

在女革命家秋瑾好友、女画家吴芝瑛的帮助下,李苹香赎身离开烟花之地,改名谢文漪,开设画室,靠卖字画度过余生。

日本妻子春山淑子

安葬母亲后,李叔同决定前往日本学习音乐和绘画,将妻儿交由李家照顾。在日本,他认识了房东的女儿春山淑子,一个温婉可人的日本少女。

十八岁的春山淑子每天都为李叔同送饭,慢慢被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留学生吸引。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叔同在上野美术学校的课堂上需要创作人体写生作品,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模特。他正为此发愁时,春山淑子得知了这一困境。

「李先生,您找模特的事解决了吗?」春山淑子在送饭时小心翼翼地问道。

「还没有,这在日本似乎比在中国还难。」李叔同叹了口气。

「如果您不嫌弃,我...我可以试试。」春山淑子低着头,脸颊绯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