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东大驻以色列大使馆突然发布公告,将以色列全境调整为高风险(橙色)和极高风险(红色)地区,要求部分地区人员尽快撤离。
这一预警引发国际关注:作为中东地区军事强国、美国最铁杆的盟友、以色列为何会被任务面临“极高安全风险”?
谁又敢对以色列动手?
一、美以关系裂痕: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性格战争"
以色列的生存安全历来与美国的中东战略深度绑定,但近期美以关系却显露出微妙裂痕。
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时期,曾是以色列的"黄金时代":
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推动阿联酋等国与以色列建交、退出伊核协议等举措,均展现了对以空前的支持。
然而,特朗普第二次执政与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蜜月"正因个人性格冲突而遭遇危机。
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以"交易优先"和"厌恶被操控"著称。
2024年5月内塔尼亚胡访美期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未经白宫授权,私下与以色列协调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并在白宫鼓吹打击伊朗的"时机成熟"。
这一事件触动了特朗普的敏感神经——他向来反感被外界视为"受他人操控的傀儡"。
随后,华尔兹被解职,特朗普更被曝切断与内塔尼亚胡的直接沟通渠道。
然而内塔尼亚胡也是一个政治强人,他以牙还牙的强势作风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以色列拒绝卸载美军运输机货物、并迫使美军四架运输机还航,疑似取消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等事件,显示出以方对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强烈不满。
这种"硬碰硬"的博弈,暴露了两位领导人性格中的控制欲与不妥协倾向。
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让美以在中东的利益不再一致,美以矛盾分歧加大。
特朗普第二次上任后,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1,单独与胡赛武装签订协议,背刺以色列。
2025年5月6日,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宣布,美国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根据协议,胡塞武装同意停止对红海及曼德海峡的美国船只进行攻击,而美国则承诺不再轰炸胡塞武装的控制区。
但协议中没有包括以色列,这让以色列大为光火,与美国停火后,也门胡赛也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打击力度,多次袭击以色列机场,美国冷眼旁观,而且撤走大量战略军事资产。
2,美国大规模撤走在中东的战略军事资产:
近期,美军KC-135R加油机从迭戈加西亚撤离,杜鲁门号航母结束红海部署,B-2轰炸机返回本土,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美国战略重心加速转向印太。
3,伊朗低头:伊朗为解除美国制裁,甚至承诺“永不拥核”。
4,特朗普在中东实行“经济优先”的新战略。
特朗普近期访问了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三国,但没有访问以色列。
特朗普访问三国时,重点推动能源合作与基建投资。
海湾国家则通过巨额军购换取美国安全承诺。
特朗普在沙特的斡旋下,答应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
这一切都导致以色列传统战略价值——作为美国制衡伊朗的桥头堡——正在被稀释。
失去美军庇护的以色列,直接暴露在伊朗残存的抵抗力量“什叶派之弧”的威胁之下。
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胡赛武装对以色列的安全依然构成威胁。
沙特等产油国支持的叙利亚朱拉尼政府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宗教冲突加戈兰高地的归属等问题导致以叙也有可能爆发冲突。
以色列国防军虽具备技术优势,但多线作战压力剧增。
三、面临威胁,以色列可能重演历史上"危机绑架术"
面对美国的战略疏离,以色列可能重演历史剧本——通过制造危机重新绑定美国。
1973年赎罪日战争、1982年黎巴嫩战争、2014年加沙冲突等事件中,2024年以哈战争,以色列都曾以"安全危机"倒逼美国加大支持。
当前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国内政治危机(极右翼联盟不稳)与外部孤立双重压力,不排除主动升级对伊朗或其代理人的军事行动,制造"不可控危机"以迫使美国回调中东政策。
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可能引发地区连锁反应。
若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或将导致波斯湾石油通道中断;
若在黎巴嫩发动大规模攻势,可能激活真主党的火箭弹的反击。
届时,美国将被迫在"放弃盟友"与"重返中东"之间做出选择。
总之,这段时间以色列很危险。所以近日,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发出公告,调整以色列旅行风险等级,有部分地区为红色(极高风险),要求尽快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