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巴什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第四次推进会在区第一小学举行。作为区域课改的先行者,区第一小学以“问题化学习”为核心,通过全学科实践展示了“培养会提问、会追问、会解决问题的人”的育人成果。
“为什么这场雨被称为‘雷雨’?”“同学们,看呐,这就是雷雨来临前的样子,你们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气息吗?”在二年级折亚宁老师的《雷雨》示范课上,折亚宁以“暴风雨三叠奏”为审美主线,设计“问题链+情境链”双轨教学,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上,折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雷雨前乌云压顶、树叶静止、蝉鸣消失的景象,引导学生从“满天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等文本描写中体会压抑氛围。在解析雷雨过程时,创新性提出“暴风雨三叠奏”概念(雨起-雨骤-雨歇),通过拟声词“哗哗哗”和视觉模糊描写,帮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层次与技法。课堂采用生成式教学,当学生质疑“蝉鸣变化”“蜘蛛行为”时,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闷热致蝉失声”“蜘蛛避雨返网”等见解,在思辨中深化对自然现象与文本表达的理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 在本次课改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逻辑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转型。以往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今通过‘任务群+项目化’设计,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我反思到,教师应从‘舞台主角’退为‘幕后导演’,通过设计阶梯式任务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深度学习。 ”八年的课改之路,让折亚宁蜕变成如今的“教学大拿”。
这边语文课程展示让学生们沉浸在《雷雨》的戏剧情境中,而另一边发生在体育馆内的体育课程则上演着“星际特训”——在《发展位移速度的游戏体能练习》课堂上,周雷老师以“趣味融合,活力体能”为引导,将操场变成“闯关乐园”。
整堂课学生全程投入,汗水浸透衣衫仍不喊累。游戏化的设计将体能训练转化为趣味挑战,既保证运动强度,又融入协作与策略。下课铃响时,学生们意犹未尽。
除主会场活动外,康巴什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还开展了9个学科的学科汇报、课例展示、讲评交流及专家讲座等活动,以“课堂展示+深度研训”的立体模式,全面展示了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及区一小教育集团开展“问题化学习”的研究成果,为区域课改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数学课变成了“回应帕斯卡质疑”,科学课在校园里“寻宝揭秘”,劳动课是设计校园标识牌,连美术课都在研究“怎样画出会动的画”……这些变化让学习变得像探险一样有意思。
“以前都是老师讲,我们记。”五年级的王夏雨说,“现在老师会问‘你觉得呢’,我们可以自己找答案,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康巴什区依靠坚定不移的课改实践,撬动育人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为“培养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者”写下生动注脚。此次推进会既是区域教育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进一步推动区域课改研究深化的崭新起点。未来,康巴什区将在久久为功地探索与实践中,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样态、新成效、新境界。
(图/文:冯静 视频:张欣谊)
编辑:李仙渝
校对:金华丰
审核:李臻昊 王芳
终审:纪杰峰
声明:康巴什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康巴什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