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一到,中印边境有可能出现新变数。
继5月印巴冲突吃了大亏之后,急于找回颜面的莫迪政府,要是敢对中国铤而走险,等待着他的必然将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惨败。
【印度军队在对巴作战中惨败,莫迪急需一场胜利】
众所周知,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方向的活动一直呈现出了季节性的特点。
气温相对较高的夏季往往会是印度军队的活跃期,中印边防部队的小规模冲突,也一般会在这个时间段爆发。
其中又以每年6月份为冲突高发期。2017年的洞朗对峙、2022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都发生在6月。
虽说中印已经通过有效磋商,停止了长达四年的边境对峙,但随着印度国内态势与国际地缘局势变化,莫迪政府有可能再次授意印军,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
【近两次的边境冲突都发生在6月】
首先,莫迪所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去年的大选中虽胜犹败,没能获得议会一半以上席位,只能拉上两个联盟党派成立联合政府。
在进入新的选举周期后,印人党尝试发起反击,夺回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并最终在今年2月的德里首都区议会选举中表现出色,时隔27年后再次夺回了首都地方行政、立法机构的主导权。
印人党准备一鼓作气,在后续的选举中拿下比哈尔邦等地区。
可就在此时,发生了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证明了印人党政府的民族与地方政策失效,让莫迪与印人党在安全问题上严重失分。
莫迪需要在安全领域做出成绩,来重新争取底层民众支持,维持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强硬形象,确保印人党能够在后续的各类地方选举中保持强劲势头。
【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中惨败】
正是在这种内部因素的推动下,莫迪铤而走险,命令印军发起了对巴军事行动。
但事与愿违,印度军队在战争中惨败而归,莫迪不仅没能一次性解决问题,还进一步在安全问题上失分。
印度军界与莫迪政府现在都需要一场真正的军事胜利,来证明自身能够确保印度的安全。
其次,为了给此次战败找借口,一些印度媒体以巴军此次是使用中国产歼-10CE战斗机打下的印军战机为由,炒作所谓的“中国参与印巴交火”,暗示印度实际是摆在了中巴两军手中,导致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不断升高。
【巴军的歼-10战斗机在此次交战中立下了大功】
在“印度式赢学”之下,印度军政界又普遍无法从此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理性看待军事与地缘战略问题,对于中印之间的实力差距缺乏认知。
印度军队被巴军迎头痛击后,就有退役的印度陆军将领在互联网上大放厥词,宣称相比巴基斯坦,中国“更好对付”,似乎已经彻底忘记了,1962年印军的一溃千里,与2020年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等地的失败。
这种敌视中国且自认为能够轻松战胜中国的舆论风向,可能会倒逼莫迪政府,在对华问题上采取更加冒险的措施。
况且,在最近的几次交锋中,中印都较为控制,没有投入空中力量,地面部队也都主要使用冷兵器对抗的实情,可能会让莫迪政府认定,中印冲突的烈度更加可控,自己可以更容易地停止交锋并宣称胜利。
最后,在日内瓦的会谈后,中美经贸关系有所好转,但这场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关税战并未结束,在后续的谈判过程中,中美有可能再次出现分歧,展开新一轮交锋。
印度现在也陷入了与美国的关税交锋之中,莫迪政府既不愿意与美国硬碰硬,也不愿意让渡更多利益,反而是想要通过威胁中国合法权益,在对华问题上配合美国,来换取美方的些许让步。
美国副总统万斯到访时,印度就宣布加征钢铁进口关税,中国恰恰是印度主要的进口钢铁来源地之一。中国此后对部分印度商品加征了反倾销关税作为反制。
如果未来国际地缘局势再度变化,难保印度不会选择铤而走险,通过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来换取美国在经济问题上让步,并争取与美国展开更加深入的军事合作,来补齐自身的一些军事短板。
【莫迪在特朗普就职后就访问了美国】
当然,对于印度可能的军事行动,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忧。
在中印边防部队脱离接触后,解放军在一线仍旧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存在。
中国越来越完善的边境交通运输体系,更是确保了一旦印度人敢于铤而走险,解放军能够快速向边境增兵。
历史多次证明,任何低估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意志的投机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希望印度军政界能够避免被“印度式赢学”所影响,通过此次印巴冲突管中窥豹,对于中国的实际军事实力作出理性推断,放弃为了个人与政党利益,而进行的军事冒险行动。
真正做到与中国相向而行,通过对话管控两国间分歧、深化互信,真正实现边境长治久安,为地区稳定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反之,如果印度方面仍旧走出自己编织的幻境,再次在边境等问题上挑衅中国,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另外一场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