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茶树的起源地与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平建阳在闽茶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众多茗茶之中,建阳小白茶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以“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特质,在茶香氤氲中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传奇。
“溯”说小白茶历史:“前世今生”的蝶变
“漳墩镇是中国小白茶的发源地,拥有1000多年的制茶历史,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白茶远销东南亚,备受青睐。”谈起小白茶的历史与发展,深耕茶行业三十余年的建阳区漳墩镇漳白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赞喜如数家珍。
据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建阳漳墩肖氏家族已是当地显赫的茶农兼茶商。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七年,肖苏伯二十余岁时将白茶贩运至广州。按产品商品化周期推算,其父亲辈早在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已用漳墩南坑菜茶嫩芽制成“南坑白”,也称“小白”或“白毫茶”。
1929年《建瓯县志》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采办极精,产额不多,价值亦贵,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自1654年武夷茶区出现类现代工艺白茶,经百年发展,1772年左右建阳“南坑白”的问世,标志现代白茶工艺成熟与市场形成。
张天福1963年所作《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到,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也证实福鼎银针始于1796年。而林今团考证的1772-1782年间建阳“南坑白”创制说,至今未受学界质疑,确认其为现代白茶最早创制时间。
“贡眉白茶上林厂”遗址。建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阳是中国白茶的核心产区,在20世纪以出口为导向的前提下,建阳白茶的出口量在中国占百分之七八十左右。”建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赖贞明说。
然而,建阳小白茶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20世纪90年代,受出口停滞、内销遇冷及大白茶市场冲击,小白茶陷入长达十余年的低谷期。因价格低廉、“颜值不高”,且缺乏品牌与渠道,茶农积极性受挫,不少茶山被迫抛荒改种。
近年来,建阳区科学规划、精准扶持,完善基建、培育人才、打造品牌、推广文化,一系列举措让小白茶重获新生。
2019年9月,建阳区漳墩镇获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授予“中国小白茶之乡”称号。2020年4月,“漳墩贡眉白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精准挖掘小白茶形成扶贫大产业”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扶贫案例50佳。2020年以来,随着“中国小白茶之乡祭茶喊山节”、“国际茶日”、小白茶宴名菜评选活动等的成功举办,以及市场对于茶叶的品鉴能力不断提升,小白茶的独特性逐渐被认知。
2024年11月16日,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幕,以“‘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主题,会上发布《建阳小白茶品质化学特征与健康功能研究》等成果。作为第三届小白茶茶王争霸赛水仙白茶银奖得主,南平市建阳区清和茗茶业负责人黄清清表示:“在政府推动下,小白茶品牌影响力攀升,今天听了各位领导和刘仲华院士对小白茶的推介,我对做好建阳小白茶、水仙白更有信心了。”
“溯”说小白茶传承:传统与匠心的坚守
建阳小白茶的魅力,源于其发源地漳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水相依、云雾缭绕、土壤肥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独特的自然萎凋工艺也至关重要,不炒不揉,让茶叶在自然失水过程中保留原始风味。
提及白茶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江正兴,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我家祖辈世代都是茶农,在父辈那时候,茶叶就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从小在茶香中长大,对茶叶的热爱便在心底生根发芽。”江正兴说道,“2012年开始专注做小白茶,这么多年,我始终坚守,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制作的白茶连续多年斩获金奖,也赢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可,2024年受邀担任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斗茶赛评委。”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江正兴。蔡瑛摄
建阳小白茶对生长环境、气候条件、采摘时机和制茶工艺要求极高。晒青时间、摇青时长等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大影响着茶叶品质与口感,是决定小白茶独特风味的关键。江正兴对这些关键要点谙熟于心,在采摘标准、晒青时效、摇青精准度以及焙火时长等方面深入钻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最终独创出最适合建阳白茶萎凋的技术,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过去的20多年从业生涯中,江正兴不仅在制茶技艺上不断钻研、精益求精,还怀着一颗无私之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同行和茶农。当下,建阳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水仙白和小白茶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达60多位,有三分之二跟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传承与发展建阳小白茶制作技艺的重任,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同样为建阳小白茶的保护传承不遗余力的还有南平市第六批“漳墩贡眉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泉弟。他不仅自身技艺精湛,更是心怀强烈的使命感,带头成立建阳区漳墩老区畲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向他人传授制茶技艺,积极致力于培养新生力量,推动茶文化传承与白茶产业繁荣。他打造的“南坑小白茶”品牌,已成为建阳小白茶品牌发展的引领者。
“这几年,我带出了27个持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徒弟,他们如今都经营着自己的茶企,在推广建阳小白茶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谈及自己的传承成果时,李泉弟难掩自豪。2023年,南平市乡村促进会携手南平开放大学联合举办的“茶学”本科和“茶艺与茶文化”专科乡村振兴专班开班。专班提升了从业者素养与技能,行业从业者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为茶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溯”说小白茶创新:传承与现代的交融
白茶,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茶饮,正日益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谈及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投身小白茶产业的缘由,福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文表示:“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时,向大家介绍建阳小白茶的历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家乡小白茶的独特魅力,所以一毕业就毅然返乡投身小白茶的生产和推广工作,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建阳小白茶。”
王忠文出生于茶叶世家,父辈在建阳区漳墩镇苏源村拥有400多亩茶山,自幼他便深受茶文化的熏陶。毕业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王忠文,与同样是校茶艺社成员的努尔曼·买合木提是同学,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携手前行。二人在校期间就积极参加各项省级大赛,成绩斐然。2021年6月,他们参赛的“南坑紫芽”项目在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职教赛道中荣获全校第一名及省赛银奖;2022年7月,在第八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职教赛道中斩获省赛金奖。
水仙白牡丹荣获第三届中国小白茶茶王争霸赛银奖。建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就读动漫制作专业的努尔曼·买合木提介绍:“我们的茶叶礼盒都是原创设计,充分发挥我的专业优势,目前主打小白茶、水仙白和陈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我们如此坚定地投身白茶事业,不仅是出于对茶文化的热爱,还有学校老师的鼓励以及对白茶的深厚情感。”
当下,科技正成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助力深度挖掘林下生态茶的潜在价值。王忠文介绍,“这片林下茶基地规模达180多亩,茶树与锥栗、杨梅交错共生,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了一个独特且和谐的生态系统。为进一步探索其价值,我们积极与福建省水利厅、农林大学的相关专家展开合作,围绕林下茶基地开展关于水土保持及小白茶种质资源的课题研究。希望借助专家们的智慧和科研力量,让这片林下生态茶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在推动建阳小白茶发展的道路上,王忠文积极参与区政府组织的中国小白茶茶王争霸赛,其推送的小白茶、水仙白和陈茶这三个品类都获得过茶王奖项。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巧妙地把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让建阳小白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从老一辈的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赞喜、江正兴、李泉弟,到新生代茶人王忠文和努尔曼·买合木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对白茶制作技艺、茶文化的热爱、坚守与传承。
近年来,建阳以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途径,加快“建阳小白茶”全产业链建设,培育主打品牌,提升建阳小白茶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遗产价值,有效保护农业文化发掘,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开拓全民就业增收新大道。
目前,全区现有茶园面积9.08万余亩,年产量7000多吨,其中,小白茶茶园总面积近2.5万亩,年产量1000余吨;现有注册茶企、合作社、家庭农场769家,其中,获得SC认证茶企144家;推广林下小白茶种植模式4500余亩,建成绿色生态茶园6.3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70%。(施德书 蔡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