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数百万士兵被卷入其中,其中大多数人都有吸烟的习惯,与如今“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前线军队的物资多种多样,香烟便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每个参战国家的物资供应水平不同,给前线士兵派送的香烟品种也各有不同。



比利时

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遇刺身亡,这件足以改变世界的大事发生后,比利时依然认为能够凭借永久中立国身份高枕无忧。

1914年8月2日,德国决定由比利时绕道快速击败法国,史称“施里芬计划”,给出的理由也让人相当无语:要求比利时保持“善意中立”,允许德军穿越领土。

比利时人选择拒绝,因此被德军入侵,陷入战火之中。

德军所到之处四处烧杀抢掠,导致比利时满目疮痍;随着冬季到来,战壕中的士兵愈发难过,当记者询问前线比利时士兵需要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食物可以差一些,但我们需要烟草。”



为了给前线士兵提供烟草,比利时国王便向海外俱乐部寻求援助,而烟草的需求人数已高达20万。

资金实在困难的情况下,比利时军队的烟草为特制产品,每包所需的价格为25美分,供应方为马丁斯公司,烟草的运输由效力于比利时王后的梅利斯检察官直接负责。

前线的士兵们得知国家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烟草和烟叶的供应,心中十分感激,还纷纷写下了感谢信。

到1917年9月30日,比利时士兵烟草基金会共给前线运送了17万包裹烟草和1050万香烟,这些香烟很难找到具体的品牌,如今也早已不符合时代需要,但他们帮助比利时士兵重振了信心。



俄军

一战交战双方主要由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构成,双方的战争在4条战线上进行,俄军在东线与德军与奥匈帝国作战。

陷入激烈的战场当中,前线士兵的情绪也需要通过香烟来排解,与整个欧洲世界都不同的是,俄军所供应的香烟只有俄国人才能适应,那便是“马霍卡”。

可俄军士兵能直接拿到卷烟的情况极少,大部分时间只有烟丝供应;为了能抽烟,广大士兵一般会使用身边一切能够卷烟的东西来卷烟,有可能是报纸、有可能是信件、甚至有可能是上级发下来的宣传单。



前线俄军吸烟的速度极快,战争之前大部分士兵都会拿着军饷去直接买烟回来卷,可战争期间一切就不一样了,烟草会被加入补给之中,但是由于供应方式的问题,物资运送效率很低,哪怕是烟丝,在前线也是供不应求。

“马霍卡”贯穿了俄军乃至之后的苏军,一直到阿富汗战争时期,俄军士兵才普遍抽上了带有过滤嘴的卷烟,此前大家都是自己动手卷烟,由此还能看到一个极为有趣的场景:革命开始之前,部队指挥官发现新发下去的革命宣传单已经被卷烟抽了。



美军

在世界各国都有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战争爆发,前线吸烟的人数会倍增。

几乎所有参战国都专门设立了士兵烟草基金,甚至连各国的红十字会都卷入进来,国民捐款中的一部分都成为前线士兵口中的香烟,看似不可理喻,是因为不吸烟的人无法理解那种快乐。

《柳叶刀》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看着烟草给前线紧张的水手和士兵带来安慰来源后,我们无疑可以抛开对烟草的很多偏见,因为烟草会给他们带来安慰和快乐。

因此,烟草在整个一战期间都是一件被全社会普遍宽容的事情,和那些成瘾药物相比,烟草简直就是一种廉价且无害的抗抑郁剂。

美军在1917年才加入战争,烟民的数量却迅速提升,要知道,此前美国一直把吸烟视为道德败坏的特征,可到了1918年,知名媒体《纽约时报》公开赞扬了烟草业对战争的巨大贡献。



比起苏军、比利时军队,美军能接触到的香烟种类就有不少了,比较常见的是骆驼牌香烟与好彩牌香烟,尤其是骆驼牌香烟因战争而声名大振,这款由雷诺兹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混合了烤烟与晾烟的口味,显得极为浓郁,是最受士兵喜爱的一种烟草。

此外,老刀牌香烟、切斯特菲尔德香烟和万宝路也渐渐迎来了声名鹊起的时刻。

由于巨大的利润,卷入制烟业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多家卷烟公司群雄逐鹿;而前线的战争能够更快地把抵触吸烟的人变成烟民,血腥的鏖战还会让人主动吸烟,后方的慰问品中绝大多数也是香烟。

有的时候,潮湿的香烟在战壕中无处安放,士兵们就像是挂腊肉那般把烟草吊在天花板上。

于是乎,抽烟这件事在美军内部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在后来的战争中,美军在体能训练期间还传出了这样一句流行话语:有烟的快抽,没烟的去做俯卧撑。



英国

由于在一战之前的掠夺,使得英国格外强大,士兵们人均拥有的香烟数量也是最多的。

况且在1856年,一位名叫Robert Gloag的退役英国老兵发现身边几乎都是烟民,他也迅速嗅到了机遇,开了一家名为“Sweet Threes”的烟企,生产出来的烟草产品都是便于携带的纸筒卷烟,迅速抢占了市场,这个市场还在继续扩大。

到了1881年,弗吉尼亚烟业推出了一款能够取代人工的机器卷烟,将卷烟的产量迅速提升,平均一天就能生产12万根,保证了充足的市场供应前提下,烟民的数量居高不下,诸多国家都把烟草视为重要税收来源。

一战发生之前,世界上从未有过如此混乱的战事,前线士兵对战争的心理准备都不算充分,很多年轻的士兵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当圣诞节来临后,他们都在前线的战壕之中度过,每个人都心事重重。



政府很顾及前线士兵的心理动态,向前线发放了大量礼物,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烟草和烟具和糖果,被做成《圣诞烟草礼盒》。

在法军的眼中,叼着卷烟的英国士兵甚至形成了一种刻板形象,还被公布在杂志封面之上,这主要得益于英军优秀的供应链体系,每一名士兵平均每周都可以领取到20至30支香烟,虽说无法满足“老烟枪”,但军队内部也是可以以物易物的。

这足以体现出当时的英国政府十分机灵:比起令人神志不清的酗酒,烟草确实是具有优势的,同样能分散士兵的注意力,且科学研究就算意识到吸烟对身体的损害,但战场上能夺走性命的可能实在太多,这个时候还有谁会只去在乎香烟的危害呢?

而且,英军的战时口粮确实比较差,那么香烟的数量提升,也可以掩盖这方面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一根香烟甚至能让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双方士兵握手言和,在1917年第三次伊普尔战役期间还出现了一张极为经典的照片:一名英军士兵为躺在路边的德国重伤员点燃了一支香烟。

一位老兵也说过:“香烟对所有士兵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打赢战争的关键物品。”

除了直接发放的卷烟外,还有一部分人基于过去的习惯喜欢使用烟斗,不过香烟仍是主流。



德国

士兵们普遍喜爱吸烟,除了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原因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香烟具有稳定神经的作用。

危急关头来临后,吸烟成为了士兵应对的本能反应。

香烟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不仅容易让人上瘾,还具有提神的作用,对于具有野心的德国来说,前线的士兵普遍具有更大的心理压力,政府为他们提供的香烟也更加豪华。

其中不仅包括普通的尼古丁,还同样包括烟丝、水烟甚至是雪茄,士兵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香烟的种类,只要是仓库中有的,就可以拿到任何种类的烟草。



1916年7月,有随军记者拍摄到这样一张照片:德国战俘通过铁丝网从英国士兵手中接过了香烟。

次年还有一张德国广告海报显示:送往前线的塞勒姆香烟更加受欢迎,这也是德军的普遍口粮。

除此之外,还同样有R6、Ernte23等几种香烟供给;到了一战的后期,德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不少士兵都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德军高层依然没有放弃香烟的供给,因为这是保持军心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战结束后,很多退役士兵都成为了老烟鬼,似乎也只有抽烟才能弥补战争带来的伤痛情绪,且香烟大概率会伴随他们的一生,经历过战争的伤痛后,再想要戒烟,就会变得无比艰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