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政治漩涡翻滚、国家命运博弈的白宫,有一个地方相对静谧,却无比重要,厨房。它既是国家礼仪的延伸,也是总统家族的“最后堡垒”。近日,美联社刊登了一篇看似温和实则深意浓厚的报道:曾为五位总统掌厨、白宫历史上首位亚裔女性行政主厨克里斯特塔·科默福德正式退休。她的离开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外界得以一窥白宫“餐桌政治”背后的味觉密码与文化张力。



从1962年出生于菲律宾,到1995年正式成为白宫助理厨师,再到2005年升任行政主厨,科默福德的职业旅程堪称“美国梦”的缩影。然而,这个“梦”绝非只靠巧手美食撑起。在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五任总统任期中,她的厨房不仅要应对饮食偏好、文化背景、政治氛围的天翻地覆,还要在高压与高规格之间维持一种无声的精准运作。

白宫行政主厨,不是会做菜就行。这是一份既要满足“家常口味”,又必须体现“国家形象”的职业。它是烹饪艺术,更是权力场域的柔性延展。科默福德对五位总统家庭的饮食喜好如数家珍:克林顿夫妇讲究健康、希拉里抵制高脂饮食;小布什偏爱德州风味的墨西哥菜;奥巴马家庭主推有机健康,米歇尔甚至亲自种菜入厨;特朗普偏好快餐与高热量牛排,梅拉尼娅则追求清淡意式;拜登夫人吉尔则热衷意大利餐饮风格……这些“菜单密码”,远不只是味觉的偏好,更投射出各任总统及其家庭的政治性格、文化归属乃至治理哲学。

克林顿政府时期,正是“第三条道路”在美国风头正劲的时刻,克林顿夫妇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背后是民主党当时“新中产”意识形态的反映。而布什偏爱墨西哥风味,也恰好对应其在美国南部保守州的政治基础和拉美移民政策上的摇摆空间。到了奥巴马,米歇尔主导的“健康校园饮食”计划不仅是“第一夫人政绩工程”,也是对美国儿童肥胖危机的回应。那一抹菜园绿色,其实藏着一套复杂的卫生、教育与农业政策逻辑。



相比之下,特朗普时代的饮食偏好堪称“口味民粹主义”。全熟牛排配番茄酱,麦当劳汉堡和可乐,构成了他与“被忽视的蓝领美国”之间的某种象征性共鸣。他在快餐店里吃薯条,也在白宫宴请国家冠军时提供披萨,这不是无知,而是政治符号——他要证明“我和你们一样”。而拜登政府回归意式与传统风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努力修复常态”的姿态,一种“熟悉但不冒险”的治理风格。

在这些饮食偏好之间穿梭不止的科默福德,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厨房工人”。她更像是国家仪式与家庭生活之间的调和师,是政权转换期的味觉纽带。她不仅主持过54场国宴,替美国展示文化包容性与外交仪式感,还要在各类私人晚宴中揣摩“何谓家的感觉”。

但值得关注的是,她的身份本身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女性、有色族裔、亚裔、移民。她的存在,是白宫多元化的象征,也是“美国例外论”最得体的陈列品。正如她自己所说:“白宫厨师不是明星厨师,不是用来炫技的。我们是服务家庭的,而不是服务自我的。”这句话的背后,透露出某种“被规训的无声”。在一个男性主导的权力空间中,一位亚裔女性想要长久立足,只能在“无声”中体现专业,在“服从”中保有价值。



科默福德的职业生涯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也是美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缩影。在一个强调“多元包容”的国家,她的成功固然可敬,但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在白宫最容易看到的亚裔角色,往往出现在厨房、花园和典礼礼仪中,而不是国安、外交或核心决策圈?亚裔在美国社会被赋予了怎样的功能性象征,而又在结构性权力中被如何隐形?科默福德的故事,不仅是温情的“厨房传奇”,也折射出美式多元主义的天花板。

这也从侧面揭示了一个更大的命题:在全球化叙事崩塌、种族张力上升的当下,美国的“软性治理结构”还能容纳多少这样的移民故事?一个为五任总统做饭的女性厨师,她的价值不应该只被定义为“她会做得州卷饼、意式细面或有机汉堡”,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制度性文化润滑剂,她的温和与专业,是如何维持着一个政权权力转换时的生活延续感,是如何通过食物维系着白宫这个“国家之家”的运转逻辑?

或许,有朝一日白宫会迎来一位亚裔国务卿,或者亚裔总统。而在此之前,我们会记住厨房里那位沉默却不凡的女性。克里斯特塔·科默福德不是一名普通厨师,她是一位味觉外交官,一位亚裔文化的无声传递者,一位权力场里最隐形却不可或缺的存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