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35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35个词条

01

网上看到一则帖子。

帖主说,自己和同事A住的地方很近,只隔了一站地铁。帖主的房子是买的,同事A是租的。

同事B和同事A关系很好,一次,同事B问帖主,是不是和同事A住得很近。

帖主简单回答"是"后,突然陷入焦虑:

"大家年纪差不多,都是刚工作三四年,他们会不会误会我的房子也是租的?"

于是上网真诚发问:

这种情况该怎么补救?我没有他的微信,所以不可能在朋友圈里发出来,下一次见面的话该怎么把话题引申到这里呢?

第一次见到有人装逼不成,来网上求助的。

果不其然,评论区一片嘲讽:

你在什么公司上班啊,好奇怪,怎么他们都不知道你买房了?我们公司每个人都会把房产证、车辆行驶证啥的挂在自己工位上的啊。

把你房本贴在你们公司的公告栏上啊。

在全公司会议上,装作接电话,然后越说越大声,最后吼出来,我踏马买房了,买在哪哪哪,多少钱买的,这样全公司都知道你买房了!

帖主的困扰,折射出一个扎心的事实: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在他人生活中的分量。

本质上,这是心理学上的聚光灯效应在作祟: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实际上别人根本没空关注你。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职场新人总觉得自己说错一句话就会成为全公司的笑话,实际上同事连会议内容都记不清。

健身小白在健身房不敢尝试新器械,生怕别人嘲笑自己动作不标准,其实老会员根本无暇关注他人。

不小心在公共场所摔了一跤,觉得所有人都在看自己,实际上路人刷手机的头都没抬。

那位担心同事误解自己租房的帖主,默认同事会反复琢磨"他住哪、房子是租是买",但现实是:同事可能连他住哪个区都不记得。

问起帖主的住处,或许只是没话找话的寒暄。

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疲于奔命,哪有精力关注别人的生活细节?

02

心理咨询师玉玺曾提到自己的一个朋友,正在经历中年危机,对日渐衰老的容颜和逐渐消逝的魅力感到惶恐。

作为事业有成的部门主管,她一直很漂亮,年轻时就被当作女神追捧,因此对容颜老去格外在意。

就在她为此焦虑时,一位比她年轻十余岁的男同事意外表露了心意。

这位同样担任部门领导的男士,并非刻意表白,而是在一次特殊情境下,言语间不经意流露了真情。

这突如其来的告白让她百感交集:

震惊于两人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

欣喜于自己依旧魅力不减;

忧虑于同处一个单位,且各自都有家庭和孩子;

恐惧于可能引发的种种不良后果。

自那日起,她的脑海中便开始不断浮现各种想象,而这些想象最终都指向了令人不安的结局。

这种情绪让她陷入持续的烦恼与纠结,与那位男同事的相处也变得异常尴尬。曾经能够自然流畅的部门间协作,如今却处处透着不自在。

察觉到她反常表现的男同事主动询问缘由,她坦言:"我担心这会影响到我们各自的家庭和工作。我们必须保持距离,否则将来可能连在同一个单位共事都会变得困难。"

男同事的回答却让她恍然大悟:"我对你的好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深刻,更不会危及家庭和工作。"

这句话让她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自己想多了。

在男同事眼里,她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重要到可以让他不顾一切,抛家舍业。

罗翔曾说过:“你在外人眼里,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你的担忧都是给自己加的戏。

的确,很多时候,别人的关注和评价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烈。

你的大事,只是别人的小事。

03

我们总是过于关注他人的眼光,虚构出一个自己在别人眼里至关重要的世界,担忧自己的每一步都会受到他人的评判。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这种自我中心幻觉进一步恶化。

我们习惯了在朋友圈精心经营人设:旅行要发定位,吃饭要拍摆盘,读书必晒封面。

久而久之,人们便产生了一种"生活即表演"的错觉。

比如:

有人发完动态后反复查看点赞数,幻想别人在讨论他的生活,实际上多数人只是随手一滑。

某网红精心营造"自律精英"形象,后来发现连亲妈都不看他的视频。

P图两小时发一张自拍,结果发现好友们更关心的是照片里意外入镜的猫。

法国哲学家萨特早就警告过这种"他者凝视"的陷阱:"我们总在为自己幻想的观众表演,而台下其实空无一人。"

成年人的世界有一条残酷法则:除了至亲挚友和竞争对手,没人在意你的成败得失。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自我消耗的焦虑?

① 做次"关注度测试"

回忆上周同事的私事,你能说出几件。

比如,上周一起开会的同事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上周三午饭时邻座同事吃了什么。

最后你会发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其实和你对别人的关注度差不多。

② 设置"去表演时间"

每天有几小时完全脱离社交媒体的审视。

你会发现,当你不为了展示而生活时,反而能更投入当下。那些你以为"不发朋友圈就白做了"的事,其实体验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③ 培养"关我P事"心态

区分真正重要的事和自导自演的戏码,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那些自寻烦恼的"内心戏"自然就消失了。

当你不再执着于他人的目光,那些曾让你辗转反侧的"被看见焦虑",终会化作一句自嘲:

"原来在别人的故事里,我连跑龙套都算不上。"

所以,别总是在别人的眼光里患得患失。

你真的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作者简介:飞白,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个人公号“飞小白有话说”(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观,分享走心的文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