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下午,“馆校融合共生长,科学梦想耀浦江——世外浦江科学教育新路径展示暨钱学森共享课程启动仪式”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举行。
从在校内建造一座博物馆,到整个校园成为一所博物馆,世外浦江在5年的办学中,不断引入各类博物馆资源,馆校融合共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教育的新路径。
校园博物馆里一廊道一展览
5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世外浦江的弘毅楼,仿佛走进了一所校园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带来了“遥望比邻”特展,学生们由此创作了钱学森故事与航天主题海报;上海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守护母亲河”特展,学生们创作了一本本保护水资源主题的立体书;长风商标海报收藏馆带来了“国货——方寸之间看世界”特展,学生们绘制了新时代少年心中的“火花”……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被打开的视野、被点亮的创造力。
走过“博物馆艺术廊道”,一个转身,就进入到由六到八年级学生共同布置的“科学时光机”长廊。“从神性到人性”、“万物之理”、“仰望苍穹”……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12个阶段,成为学生探究的12个课题,并以项目化学习的出项成果形式在此展示。
六(2)班的同学,自编自演了一出郑和船队海上迷航、大战海盗的短剧,展示了“东方的科学智慧”;八(2)班的同学,上演了“魔法师”点石成金的骗局,宣告“魔法时代”终结、科学时代到来……每一处展示,都是学生被激发的探索、被点亮的科学精神。
再转身,还有低碳回廊、芳香植物长廊等,这座校园博物馆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处角落都能育人。
从学习空间到博物馆课程馆校合作带来教育改革
世外浦江“一所学校就是一所博物馆”的理念,发端于在学校里建造一座自己的博物馆。
2020年,世外浦江办校伊始,即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在学校弘毅楼的二楼,创建“梦享博物馆”,首个特展就是钱馆带来的“遥望比邻——星际航行的历史与未来”。
“梦享博物馆”的空间并不大,由此带来的馆校合作效应却不小。世外浦江校长周晓敏坦言,作为一所新学校,设立学校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希望将更多的博物馆资源引入学校,创造更多的综合学习空间,尽可能拓展学生的学习、审美体验,指向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在学校的引导下,老师们的智慧与展陈碰撞出诸多火花,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课程、跨学科教学在这里悄然创生。
物理老师讲“风洞”原理,地理老师用卫星模型解析同步轨道,都爱联系利用展陈里的内容;美术老师则引导学生利用绘画、海报设计等方式来表达对星际航行的想象;原创音乐剧《仰望星空》也脱胎于该展,学生还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和钱馆演出。
五年来,“梦享博物馆”共开设六个主题特展,其中3个人文展,3个自然科学展。师生从特展主题生发出的学习成果,又成为打造校园博物馆的丰富展品。
最近在“梦享博物馆”展出的,是“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特展。学生们化身博物馆的“芬雅小使者”,承担起从编写讲解词到现场介绍互动的职能。昨天担任讲解员的,是三(1)班的彭同学。他说自己二年级就报名成为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最多的一次给9个班级的同学进行讲解。“第一次很紧张,现在习惯了。”彭同学说,不论是语音语调的把握,还是动作的配合,自己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学习空间到博物馆+课程,学校把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各年级的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融合,利用学科教学、社团活动、学期汇演乃至校园建设,打通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以新课程、新教材为核心的“双新”教育改革在校园博物馆中不断落地和实践。
科学与科学家精神AI时代科学教育的有力抓手
世外浦江由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浦江镇人民政府、临港浦江高科技园与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合作开办,地处临港浦江高科技园,周边丰富的高科技资源,成为校园博物馆建设的有力补充。
“AI的计算之王——什么是GPU芯片”“生物智造——创造绿色生活”……学校的走廊、楼道上,分布着共建企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创建的科普角、学习空间。这些企业好像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为学校提供持续不断的专业支持,而这样的支持也在不断升级。
在昨天的活动上,“钱学森共享课程”正式启动,“AI未来课程实践基地”宣布在世外浦江成立,这意味着学校的科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党委书记徐俭表示,科学与科学家精神,是AI时代下开展科学教育的有力抓手。
与此同时,从2024年开始,世外浦江在浦江镇的支持下,把包括钱馆的“选择”特展在内的资源以巡展的形式,送进了浦江镇的中学联盟学校,希望浦江世外的资源和经验能以“博育坊”的形式辐射到兄弟学校,孵化更多优质的馆校合作案例、科学教育案例。
以馆校合作为载体,世外浦江科学教育的路径还在不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