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 赵丽

法治日报实习生 宋昕怡

当前,大量用文具(中性笔)组装“笔枪”的教程视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还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那么,用文具组装“笔枪”能否被简单地定义为“文具改装”?是否应该对组装“笔枪”类视频进行规制?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

记者:从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效应来说,这类视频应该如何定性?

任海涛:引导未成年人将文具改造成“笔枪”的教程视频,从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效应方面来说,应当定性为不良导向内容。这类视频表面上以“创意手工”作为包装,实质上可能引导未成年人尝试制作具有危险性的物品,存在明显的社会风险和伦理隐患。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未成年人尚处于认知发展的特定阶段。7岁至11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按照指令精确模仿动作,但缺乏对后果的全面预见能力;11岁以上青少年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其风险评估和自我控制能力仍不成熟。这种认知特点使他们在接触此类视频后极易产生即时模仿冲动,但却无法充分理解其中潜藏的风险,形成认知偏差。

更为关键的是,此类视频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当文具被改造为具有攻击性的“笔枪”并被包装为“有趣”“创意”形式时,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错误认知,将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与“创造力”“个性表达”等正面概念关联起来,弱化对攻击行为的道德戒备。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手工教学”视频是否应与这种“危险器具改造”类视频划定明确边界?

任海涛:的确如此。

从安全风险角度看,若改造后的文具具备明显伤害性,例如能够远距离发射尖锐物体的圆规改造、具备爆炸性的文具改装等,平台应当设立红线,限制此类视频的传播。这不仅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量,也是基于公共安全的普遍要求。

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即使某些改造尚未达到明确违法程度,但若具有诱导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平台同样应该限制其传播。例如,将中性笔改造成迷你弓箭的视频,虽然伤害力有限,但这种导向本身就值得警惕。

从创意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角度看,社交平台应当鼓励创意表达,但这种鼓励不应扩张至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领域。“手工教学”视频需要遵循基本的安全伦理底线,不能以“创意自由”为名规避社会责任。对此,平台应建立相应审查制度,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到不适合其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内容。

记者:视频作者或者相关博主作为传播主体应当负什么样的责任?

任海涛:创作者作为文具改造成“笔枪”视频的传播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创作者享有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的边界是,创作内容不能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一方面,创作者应具备内容影响评估意识,在内容生产前,创作者需要充分考量视频可能的受众群体和潜在影响,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创作者更应认识到,自己的创作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展示,还包含着价值导向和行为引导;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创作者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表达者,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角色,内容创作者应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具体来说,创作者应该评估文具改造过程中是否涉及危险操作(如削尖、加热金属)、成品是否具有伤害性、模仿者(特别是未成年人)是否可能因操作不当而伤及自身或他人等。对于可能存在危险的操作环节,创作者应在视频中添加明显的文字或语音警示(如“未成年人禁止尝试”“需在成人指导下进行”等),并说明不当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记者: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始终是基本原则,所以,平台是否应该采用算法、人工审核等方式对此类视频进行限制?

任海涛:平台在审核“手工教学”类视频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区分“创意DIY”与“危险器具”。

技术界定方法。平台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元素,如特定结构(弹射机构、切割装置)、使用方式(瞄准动作、射击行为)等。同时,也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视频标题、描述和评论区内容,识别潜在的危险。

制定综合评估指标。平台可从创作目的、使用材料、制作工艺、最终用途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创作目的是纯粹娱乐还是可能导向攻击性行为;使用材料是否包含锋利、坚硬或具有弹性势能的危险部件;制作工艺是否涉及高风险操作;最终成品是否符合实际功能与是否存在可能的误用风险。举例而言,将圆规改造成具有瞄准功能的弹射装置,其创作目的明显指向攻击性用途;使用了具有较强弹性的橡皮筋和尖锐的金属部件;制作过程可能涉及改造金属尖端;最终成品具备远距离伤人潜能。这类视频显然超出了“创意DIY”的范畴,应归入“危险器具改造”类别。

建立专家介入机制。对于难以界定的边缘案例,可引入安全专家、教育心理学家等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审核决策。通过多方评估,确保平台的界定标准既不过于宽松导致风险内容泛滥,也不过于严苛限制正常的创意表达。

记者:在尊重创作者创意的前提下,平台如何引导未成年人观看此类视频?

任海涛:平台在尊重创作者创意的同时,应针对未成年人制定特殊保护措施。可以实施智能识别与弹窗提示。通过用户画像技术识别未成年用户,当其尝试观看包含潜在风险的文具改造视频时,系统自动弹出风险提示窗口,提醒潜在危险并建议在成人陪伴下观看。构建专属内容池。平台可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定制安全可靠的内容库,确保他们接触到的手工创意内容既有趣味性又不存在安全隐患。这种专属内容池应由专业团队负责筛选和更新,定期引入新颖且安全的创意内容,满足未成年人的创造力发展需求。

来源:法治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