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志勇。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5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关于已成功举办八届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给四川带来的新变化,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志勇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长期共建的重点文化项目,已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非遗节落户成都,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健全非遗保护体系方面,成都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36个,其中国家级25项,蜀锦蜀绣、成都银花丝等传统工艺蜚声国际;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2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1人;建成传习所100个、传承基地学校50所,建成9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形成了广泛多维的非遗传承渠道。年均开展惠民非遗活动超260场,覆盖群众30万人次,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关于赋能城市产业发展,成都正以“场景营城”理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在乡村振兴方面,道明竹艺村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更新方面,文殊坊非遗街区引入蜀绣、漆器等传统工艺“五朵金花”代表性传承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历史街区活化方面,锦里、宽窄巷子依托非遗资源实现游客量持续攀升。产业和民生方面,全市14个非遗特色文创产业区,227个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产品,年度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成都手作”非遗公共品牌累计帮助非遗传承人销售产品超4亿元,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资源。

“我们将以第九届非遗节举办为新起点,升级国际非遗博览园场地建设,将特色非遗艺术景观装置保留在非遗博览园,打造成为城市打卡点;将本届非遗节‘十二月市’主题展留在成都锦门丝绸小镇,固定成为常态化非遗展示场景。”陈志勇介绍,未来,成都还将持续通过“文化盛典+城市运营”的创新模式,把节会资源转化为城市永久文化地标,让传统非遗与公园城市相融共生,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持久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