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自主选择的婚姻,父母不同意从而藏起户口本阻挠结婚的桥段,已经在影视剧中上演过无数次。
如今,这样的故事可以翻篇了, 5 月 10 号开始,新人领证不用出示户口本,不用回户籍所在地,只要有身份证,任意城市, 0 元办理。
昨天是 5月20号。 0门槛领证的加持下,谐音“我爱你”的良辰吉日,各地结婚人数创下本年的巅峰,河南全省这一天结婚的新人更是达到了1.6万对。
不少新人踩着点去领证。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一股焦虑却在网上蔓延开来。
“不用户口本?那不就代表我随便在大街上拉个人就能结婚了?”
很多网友开始设想大批女性 会 冲动进入婚姻,有女儿的父母都在瑟瑟发抖,害怕女儿如脱缰野马,随意选择一个“黄毛小子”偷偷结婚……
知情的,是简化了结婚手续;不知情的,还以为连适婚男女的大脑也一起简化了。
大家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天马行空的焦虑
焦虑的起点是只使用身份证过于便捷,领证从进门到出门可能全程都不超过10分钟。
有人畅想或许将来还能出现“小程序”领证,直接人脸识别在线发证,连排队的时间都省了。
结婚能便捷到这个地步,“抽空结婚”竟然变成了最能轻易完成的事情,实在是令人“嫉妒”,毕竟效率比上班请假高多了。
全国信息联网更是突破了地点限制,再也不用跑到户籍地办理,没时间的借口不复存在,年轻人结婚再也不用“天时地利人和”了,仿佛只需要灵光一现,就可以随地大小结。
买个奶茶,结!去游乐场,结!逛个公园,结!
没有对象的也不用急,有人出主意可以开启全国巡“结”,不要放过旅行中的邂逅,可以立刻到民政局实操落实。
这样随时随地都想结婚的冲动,刚好符合女生“恋爱脑”为爱冲锋的刻板印象。
婚姻再也不用过问父母,恋爱脑女生仿佛和陌生人产生2秒以上的火花,就能立刻手拉手去领证,偷偷在不知名角落反复结婚离婚,别人归来仍是少年,恋爱脑归来成了“八离世家”。
网友们在调侃中隐隐约约透出一些担忧,手续的简化可能会引发海啸般的结婚热潮,而这些新人们无一例外都是无脑冲动的。
有女儿的父母们,担忧早已溢于言表。
出门在外上大学的女儿极有可能在暑假时领回家一个“黄毛小子”老公。整天伺候老公洗衣做饭,边当妈边赚钱忍受出轨老公的苦难生活已经在向女儿招手了。
偷户口本结婚的时代已经结束,为了防止年幼无知的女儿过早踏入婚姻的坟墓,如今的父母转而幻想开启藏身份证的“囚禁时代”。
这场焦虑变得越来越离谱,仿佛领证手续简化之后,就会有成群的刚满20岁的女性蜂拥到民政局,争着抢着要嫁给一个烂人。
女性为爱痴狂的“冲动”,成了这场焦虑的核心。
而顺着这场焦虑,大家开始集体推测出一些极端女性在虎视眈眈地瞄准时机,不顾一切投身到婚姻中。
■盛大的刻板化
领证手续的简化,实际上是顺应时代的改变。
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不需要地图,不需要导游,不需要纸质车票。一个手机解决吃穿住行、交友、工作,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刷开所有景区的闸机,而所有涉及到民生的企业单位,几乎都推出小程序一站式解决生活问题。
领证也加入便捷的行列,免除了请假困难、异地奔波的辛苦,更不用偷户口本才能结婚。
“婚姻自由”彻底由自己掌控。
有人领悟到了这一点,开始窃喜:领证不用交手续费算什么,男孩只要嘴甜可以直接跳过父母,实现0彩礼。
此话一出,点明了大众对这一现象充满焦虑的原因:拿着身份证就能完全自己做主,跳过父母,跳过相看、彩礼、订婚,这简直是对传统婚姻的一大挑战,怎么可能有理智可言?
曾经父母干涉婚姻是棒打鸳鸯,如今扭转口碑变成理智的化身。
毕竟,年轻人不理智的“罪证”,罄竹难书:整顿职场、辞职去摆摊、不存钱去穷游……如果真的把婚姻决定权交给这一代,捅出的篓子肯定数不胜数。
许多长辈眼中,年轻人不理性,年轻女性更不理性。女生恋爱脑的形象仿佛千年古树在所有人心里扎下了根。
在这波简化手续导致冲动闪婚的想象里,众人想当然地认为,愿意为爱不考虑现实因素,不理智结婚的,多半是更傻的恋爱脑女生。
因为女性天生多情,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不谈家庭、学识、职业,所有女性回到同一起跑线:视结婚为人生必要任务,到年龄就紧急匹配结婚对象,没有挑选好伴侣的智慧……
一种诡异的“为女性好”的氛围出现了,恋爱被简化成了同一个模板:男人只为了娶老婆撒谎成性,而女人只会傻傻被骗。
有人向所有丈夫提议,为了女儿,请无条件爱你的妻子,树立好一个择偶的好榜样。
有儿子的父母觉得这种一边倒“同情女性”的现象有失偏颇,为什么只有女生被骗?没心眼的男孩也会被“捞女”骗走呀。
这场焦虑,是刻板印象浓缩的产物,女性不再有具体的姓名、年龄和背景,只是被简单粗暴分为两种极端——傻姑娘和捞女。
网友们也并没有为一个具体的人去担心,而是拿着这样的刻板面具,套用在每个人的身上,断定进入婚姻的都是如此,女性的刻板形象在这种恶性循环里一遍又一遍地加强。
可一切真的有这么糟,这么值得担心吗?
■焦虑其实是自我投射
实际上,在领证还需要出示户口本的时候,户口本也并是非必需品。
在各种情况下无法拿到户口本的夫妻,拿着身份证到当地派出所开具户籍证明即可,偷户口本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不仅如此,为爱反抗全世界也早就不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信仰。
父母那一辈,这种反抗彰显了个性和反叛精神。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累死累活做牛马,靠个人努力买房买车已经是比较奢侈的梦想。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比老年人更现实,无论是生活还是婚姻,都需要上一辈的扶持,自然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
2023年,上海的未婚女青年中,有五成人愿意重点参考父母的意见来选择结婚对象。如今的女性也更加认为“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并且有这种想法的女性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
图源: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在“一席”中的演讲数据
大多数女性并未像网友口中那样不理智,她们觉得婚姻并非“为爱发电”就可以。同时,在认清婚姻本质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依旧对婚姻和生育有着美好愿望。
2024年,宁波市妇女联合会对育龄群体开展了生育意愿调查,有5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在26岁到30岁结婚,并且有63%的受访者的表示可以接受生育。
结合自身的愿望与实际情况,现在年轻人的婚姻观已经有了新的变化,结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建家庭,而是为了获得精神慰藉和支持,找到一个能依靠、分享生活的人,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大家的生活在手续简化前后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对婚姻的规划也不存在突如其来的冲动。
所以,想进入婚姻的女性,不会因为一个户口本就放弃,而不想进入婚姻的女性,手续再简单也不会头脑发热,本质上,这对女性没什么影响。
网友之所以会下意识地担心,是因为对于“结婚后的女性形象”,大家神奇地拥有同一个共识。
“生完孩子被嫌弃”“一辈子就只能围着灶台转”“天天只能伸手要钱”……他们把这些糟糕却又普遍的情景,精准地套用在即将步入婚姻的每一位女性身上。
这更加具体地揭露了女性在家庭中被忽视的现象,如此细节的婚后生活描述,像是已婚女性对未婚女性的提醒。
出乎意料的是,许多父亲和未婚男士也加入这场女性体力劳动的焦虑中,但他们担忧的对象并非是伴侣,而是未来的女儿。
他们设想的女儿是一个被过度保护、不食烟火的形象,女儿自主选择伴侣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必须要由身为父亲的自己参与。
有人一语道破其中的盲点:
事实上,有时父母比女儿盲目得多,他们的人生大部分完全遵循社会时钟,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做该做的事,看到女儿不着急结婚,就开始病急乱投医,认为生活的不如意都能通过结婚来解决,只要按照人生规定剧本往下走就行。
反而是女儿们更谨慎对待婚姻也更开放,只要对方符合伴侣的要求,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也无妨,但无论如何,就是不能为了快速完成任务而糊弄。
“未来女性无法自己做决定”,是一种主观上的矮化女性,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神奇的是,在这场焦虑中,很少有人提及催婚的方面,就连曾经担忧女儿“找不到下家”的父母都开始暗自庆幸,不符合主流婚恋市场审美的女儿逃过一劫。
大家纷纷选择站在结婚的大门外,将所有矛头对准打算进入婚姻的人,提醒他们再想清楚一些,步入婚姻之前到底有什么洪水猛兽?
阵营如此一致,为女性担忧或许只是最表层原因,往深处看,其实是每个人对自己婚姻焦虑的投射,大家真正惧怕的,是看似遇到良人,实际上是别有目的的 “隐瞒”。
手续变得简单,并不意味着婚姻变得简单,现如今许多人对婚姻产生新的解读,开始从“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转为“要好好挑选一位婚姻合伙人”的观念,因为选错人是要付出莫大的牺牲的。
沂水县人民法院在2024年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一对夫妻结婚一年后,其中一人生病住院,另一人在悉心照料时,被医院告知患者有超过两年以上的尿毒症病史。
根据法律规定,婚前隐瞒重大疾病的可以直接撤销婚姻,在得知这一点后,被欺骗的原告方成功把“离婚”诉求改为“撤销婚姻”,也就是说,这场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婚姻,相当于从未发生过。
不仅是重大疾病,婚前的债务也是。
有人发帖求助,刚刚领完证就发现老公欠债15万。
两人并非闪婚,曾经是大学同学,知根知底,并且丈夫曾经有过因为打游戏负债7000元的经历,但好在数额不大,并且在两家家长面前做过保证不再犯,却还是得到如此结果,妻子觉得人生被毁了。
人生不会因为15万而完蛋,但是人的信任可以因为15万的隐瞒而摧毁。
还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好像一张结婚证就隔着天堂和地狱,婚前就是岁月静好,婚后就变成了渡劫。
这样的隐瞒,和看人的眼光、学历、职业都没关系,而是欺骗者太了解“婚后夫妻共同的责任”是何意义。
愿意迈入婚姻的,很多人都愿意和伴侣同甘共苦,但这种揣着苦难就等你来解决的陷阱,实在是逼着让人抛弃夫妻情分,算清楚婚姻中的一分一毫。
或许每个人内心对婚姻的憧憬都是向好的,所以才如此惧怕“冲动”带来的后果。
领证手续的简化,激发了大家对婚姻冷静的思考,婚前如何做好自己的财产保护?如何摸清结婚对象的真实情况?如何在被拖下水的情况下尽力自保?
这些担忧,并不会因为领证手续的难易程度、办证时间的长短得以解决。
罗翔提到过:法律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并不能事无巨细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凡事需要大量的规章制度,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失去了自由。
对于婚姻,我们需要有属于自己内心的冷静期。
监制 / 费加罗夫人
编辑/毛毛
微博 / @费加罗夫人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