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钦的球拍,疑似被裁判按了两次,胶皮直接开裂。他当场懵了,全网炸了。

事发在5月19日多哈世乒赛混双赛场。王楚钦与搭档孙颖莎走上球台,准备开始比赛。他拿起自己的主力球拍,却愣住了——胶皮已经翘开,贴合处裂了大口子。这不是战斗之后的磨损,而是比赛尚未开始、尚未出汗之前的“莫名其妙”。

他立刻举手示意主裁判。对方却坚持认为这块球拍“没问题”,仍可使用。这种答复让王楚钦彻底无语。他无奈只能换上备用球拍上场,好在3-0击败了巴西组合雨果和高桥。但这场胜利并没有让人释怀,反而把问题越捂越大。

因为随后曝光的视频,揭开了这块球拍是怎么“坏的”。



来自央视体育和新华社摄影通道的多角度视频显示:在球拍检测环节,两位裁判先后“操作”王楚钦的球拍。一位光头裁判将球拍按压进检测袋时动作粗暴,手部有用力动作;另一位主裁则把手伸进袋中停留十余秒,似乎也进行了挤压。这一连串操作,直接对应着赛前王楚钦所发现的——球拍胶皮与底板“硬生生分开”的破损状态。

这已经不是“球拍质量问题”了,而更像是一次“人为失误”甚至“责任不明的粗暴操作”。





新华社体育记者江天翊公开发文称:“按照器材管理流程,运动员在球拍交付检测后,直到比赛开始前,是无法再接触球拍本身的。若球拍破损,责任应首先追溯裁判操作。”

中国乒协立即介入,向国际乒联正式提出申诉,要求调查检测流程。问题也不复杂:一块完好的拍子,为何经过检测之后就不能打了?是谁动了它?动的时候做了什么?该怎么处理?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王楚钦第一次遇到类似情况。

2024年巴黎奥运会混双夺冠后,他的球拍曾被现场摄影记者踩坏。那时他也没大声抗议,只是默默换拍参赛。这一次再遇“主拍事故”,他终于说出一句话:“为什么总是我?”

这句不带脏字、不指名道姓的反问,才是最有力的控诉。



央视新闻的评论员在节目中表示:“球拍不是外设,是运动员身体的一部分,一块主拍的磨合周期,可能比一场比赛更长。一旦被破坏,临场更换不仅影响手感,还严重影响节奏。”

这次事件引起了巨大反响。多家媒体跟进调查,但国际乒联的态度却模糊处理。他们没有明确承认检测环节存在问题,也没有公布完整的视频,只是表示“将进一步了解情况”。

这就留下了一个空洞——裁判是否操作不当?是否违反规范?是否承担责任?都没有回应。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裁判本身还坚持让王楚钦用这块已经明显破损的拍子参赛。

这一切,让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乒乓球这项对规则精度要求极高的运动,为什么在关键节点上却总是这么“粗放”?为什么球员的球拍能被如此轻易地“压坏”,而没有任何系统机制防范或补救?

澎湃新闻在20日深夜发布了一段长达38秒的视频复盘,标题写得直白:《裁判按压全过程曝光,球拍破损不是巧合》。评论区全是愤怒的留言——“不是球拍的问题,是规则保护不了人。”



前国手周雨也在社媒发声:“现在的问题不是拍坏了,而是坏了后没人认。规章制度一大堆,但没人执行,就变成空壳。”

你可以说王楚钦赢了,所以没受影响。但比赛不只是结果,过程才是公平的试金石。

肖战在私下对媒体说:“如果球拍都不能放心交出去,那我们是在比技术,还是比谁能忍?”

他说得没错。技术可以训练,节奏可以磨合,但制度失灵,就是一种慢性扼杀。

王楚钦赢了,但这不是值得庆祝的胜利。

因为他赢的,不只是对手,更是一次无法解释、无法补救、无法追责的“系统漏洞”。

换了拍,赢了比赛。很多人说,没影响。但对一个顶级选手来说,换拍意味着什么?就像你临上场,鞋带被人割断,再丢给你一双新鞋,说“赶紧穿,能跑”。



问题不在球拍,不在谁赢谁输。问题在于:在规则该保护运动员的时候,它护了谁?又护不住谁?

裁判按的不是球拍,是信任;“没问题”这句话,说的是权力的姿态。

别再说这是巧合。一个巧合可以原谅,两次还叫巧合,那就是有人装傻。

王楚钦没继续追问。但我们必须追问。
这一次,得有人,给出一个交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