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孩子们回到学校。从拼命“鸡娃”,到突然面对竞争和减负之间的矛盾,难解的教育问题成了老师和家长头上的阴云。
毋庸置疑,“双减”政策是必要、迫切的。但是在政策落地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双减”政策是必要、迫切的
我国自 1955 年起,出台至少 7 个以上 “减负” 相关政策。2018 年 “双减” 通知就已明确多项规定,如严禁学科竞赛与义务教育入学挂钩、严格校外辅导机构审批等,但未得到全面落实。直到 2021 年,国家 “重拳出击” 整治教培行业。2024 年开始,高中双休政策在全国多地逐步推行,这是继 “双减” 之后的又一重要教育减负举措。
现实中,发现当政策不允许的时候,家长的焦虑是翻倍的,因为一切不公开、不透明。就会更想方设法地对学科竞赛、重点班名额疯狂追逐,甚至衍生出 “暗考中介”“升学情报贩子” 等灰色产业链。家长停不下来,孩子停不下来,学校也停不下来,全社会都被卷到里面,越卷越紧。
硬着陆肯定会带来很多痛苦、很多紧急问题,但是它必须得着陆刹车了,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家庭的稳定,影响全社会的和谐,把整个民族带上一条不归路。
家长的焦虑与担忧
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是“双减”就能一杆子解决掉,它需要一个系统回顾、整理、调整,甚至转变整个国家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文化。
开始改了,就是一件好事。总比大家明明看着不正常,但是谁也不说、谁也不动要强。
但是教育改革不是别的改革,它牵一发动的可能就是一代孩子,尤其是现在初二、初三和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正面临升学,突然“双减”,家长和孩子们都有点无所适从,根本停不下来。他们说作业减了,辅导班没有了,但升学考试难度没降低。现在跟北上广的家长们说,你们完全不用补课,不用额外增加学习任务量,就做学校留的作业,学校教的内容,就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 985,他们肯定是不信的。
即使孩子们都接受同样程度的公立学校教育,也没有重点班、重点校,老师也轮岗,教育资源分配尽量公平,但是回到家关上门那一刻,不同背景的原生家庭的孩子就将面临不同的教育环境。
很多家长质疑“双减”政策是否能带来教育公平,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来质疑的。以前爸爸妈妈不是高知,还可以通过送到机构去提高。现在没有机构了,那爸妈又不会,请私教家教也不许,那怎么办呢?
所以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你减你的,我家孩子该学还是得学。你不能说这些家长不识时务,或者不知好歹,或者说他们蓄意阻挠,一家一个娃,谁放心让自己孩子当文件的小白鼠呢?
所以,以最小的代价、最缓的波动真真正正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文化,并且能够以教育为导向,改变家长、孩子两三代人的三观,任重道远。
家长的焦虑复杂多样,既受传统教育观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影响,也担忧家庭阶层变动。
受“双减”影响最大的是现在中间阶层,他们最焦虑,最没有安全感,股市一轮熊市、学区房的取消、疫情、行业不景气等等这些都可能让一个中产家庭坠落。
你说让孩子少写点作业,让孩子少去课外辅导机构不好吗?家长肯定都愿意啊,又省钱又省事儿,孩子也开心自在。但很多家长一细想,作业变少了,补习班全取消了,但中考高考还是那么难,好中学、好大学还是择优录取,那自己孩子光靠校内学习是不是能挤上独木桥?
家长不是反对“双减”,而是对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困惑,比如整个家庭日后是否会面临的阶层变动,未来的是不是向下流动而感到焦虑。所以如果不能让中间阶层的家长感到有安全感,他们很难打心底里拥护“双减”。
从产业结构和国家发展看,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大,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家长普遍不愿孩子初中毕业就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源于社会对职校的偏见,认为职校孩子是坏孩子,且部分职校软硬件不足,缺乏好的生源、师资和教育投入。
此外,课外补习的缺失让家庭教育 “费妈”,妈妈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同时生育焦虑也并非仅因养育成本,还涉及养老、自身生存等多方面压力。
学校和老师的压力
校内的资源配置是不是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么多年来在校外培训机构受训的学生大潮的回归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目前来看,显然是没有的。
一线教师负担过重,既要带班、教课、参加教学比赛,又要进行思政教育、组织活动、防疫管理、家校沟通等,还要承担延时服务和寒暑假托管工作。老师也是人,他们不是 AI,我们家长在家面对一个两个孩子一天,都叫苦连天,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学生,还要完成那么多工作,承受那么大压力,他们越来越丧失对教育事业热爱的程度,全靠一口气吊着上班。
社会对教师要求也比较严苛,将其视为道德完人,教师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舆情压力。此外,教师延时服务报酬落实问题也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在学校软硬件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执行政策,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双减” 政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虽有必要且迫切,但在执行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和面临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应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意见,给予家长引导和信心,同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让教育改革真正惠及每一个孩子,为国家培养多元化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