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一场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和平剧”正在南亚上演。就在全球还在为中东战火与乌克兰局势绷紧神经之际,两个手握核武的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军事冲突后,突然宣布将于5月底前,将边境地区的增援部队撤回和平时期阵地。同时,印度恢复了此前中止的瓦格赫边境降旗仪式,并于5月21日起重新向公众开放。乍看之下,似乎风平浪静。但稍作深挖,便能发现这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权宜操作,是核阴影下不稳定平衡的权谋演出。



导火索发生在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甘地区遭遇疑似恐袭,26名印度游客丧生。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支持的激进组织“穆罕默德军”,随后于5月7日展开代号为“辛杜尔行动”的军事打击,导弹直指巴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巴基斯坦方面迅速还击,双方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展开数轮炮击与小规模交火,局势一度失控。

这场危机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叙事的对撞。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宣称“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将军事行为定性为“有限打击、自我防卫”。巴基斯坦则宣称其空军击落了数架印度无人机,并以“捍卫主权”的名义进行了“对等反击”,更于5月10日宣布将现任陆军总司令阿西姆·穆尼尔晋升为元帅,意图向国内外传递“胜利者姿态”。

尽管双方都宣称“胜利”,却在国际压力下快速达成停火。根据一位未具名的巴基斯坦高级安全官员向法新社透露,双方同意在5月底前将冲突期间加派的部队与装备分阶段撤回至常态阵地,并保持热线沟通机制以避免误判。印方消息人士也承认,这一撤军安排是在美国强力介入下促成的。

然而,这种看似缓和的局势背后,并非信任建立,而是赤裸裸的战略计算。撤军并不代表脱离战争逻辑,只是战略暂歇。印度总理莫迪虽然在公开场合表示“对巴军事行动将暂停”,但同时放话称“若再有恐袭,将立即恢复打击”。这种表述,既是对国内强硬派的交代,也是在外交层面给巴基斯坦留下一根随时可以扯动的引线。



与此同时,印度恢复了瓦格赫口岸的每日降旗仪式。该仪式作为印巴边境上最具象征性的“准军事外交”,曾在冲突升级后被印方单方面叫停。如今虽然恢复,但明显低调,没有以往的鼓点轰鸣,没有双方士兵象征性握手,没有旗帜交换与跨栏敬礼,甚至不再同步播放印巴国歌。印度边境安全部队仅允许媒体入场,次日才向公众开放。而巴方则声称其从未停止降旗活动,间接对印方“拿人民仪式当外交筹码”的行径表示不满。

这场“和平秀”的背后,仍然笼罩着难以驱散的核阴影。印巴两国在短短三周内进行多次军事调动、战斗机升空、导弹试射,虽未公开承认核警戒状态,但从卫星图像和军演节奏可判断,至少存在“有限核部署预案”的高度可能性。这一背景下的撤军与“重启仪式”,并不值得鼓掌,只能被视为在核门槛边缘的一次共同后退。

外部大国的介入无疑起到关键作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印巴停火是华盛顿斡旋外交的胜利”,随后国务院发言人补充称,美方“已就反恐合作问题向印巴双方分别提供支持性建议”,言外之意是要把此次危机引向“国际反恐协作”的语境中,以便在大选年包装一场“南亚和平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则呼吁双方“通过对话妥善解决争端”,并重申支持克什米尔问题按照《联合国宪章》与双边协议框架内解决。俄罗斯方面则相对克制,强调不应让地缘紧张影响上合组织机制稳定。



对印度而言,此次危机带来政治红利。莫迪政府借此再次聚焦“国家安全”议题,成功压制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高企的舆论压力。而对巴基斯坦而言,军方再度掌握对国家安全叙事的主导权,既转移了国内经济困境的焦点,也强化了民众对“外部威胁”的集体认同。

问题是,印巴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化解。克什米尔争议依然悬而未决,跨境恐袭依旧周期性上演,边境管理形同虚设,彼此互信接近于零。而在核威慑的阴影之下,一次误判、一起挑衅、一个不对称反应,都可能迅速演变为灾难性冲突。正如多位军事分析人士警告:“印巴和平,不在于某次撤军是否完成,而在于下一次危机是否能够被预警、被管理、被遏制。”

“降旗仪式”是和平的象征,但绝非和平本身。当它成为外交策略的一部分,而非民族和解的标志,那它所承载的,就不再是庄严,而是算计。从“互相指控”到“低调和解”,印巴之间的每一次动作,背后都有清晰的战略博弈逻辑。而这逻辑的核心,不是对和平的信仰,而是对风险的管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