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前,名声响亮,号称国民党军中的王牌精锐,许多人以为它装备精良,不可一世。但事实上,当咱们真正对它的装备、兵力和火力进行一番盘点后,情况就没那么一面倒了。

01

整编74师,这个名字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战争的荣耀,还有历史的变迁。起初,这支队伍是以74军的名号在战场上驰骋,下辖的51师、57师、58师分别有着各自的由来,从补充旅到保安团,再到皖系的蜕变,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一段段血与火的历程。特别是军长俞济时,一个黄埔出身的军人,让这个部队带上了浓厚的黄埔色彩,嫡系的标签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名号,而是战斗力的保证。



抗日战争中,74军的名声不是白来的。不论是在南京的殊死抵抗,还是长沙的春华山上的血战,每一次重创后,这支部队都能迅速恢复元气,补充兵员,继续战斗。那时候的兵员结构堪称理想,老兵占比高达90%,这群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士,是74军战斗力的坚实基石。

但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的整编,让74军变成了整编74师,编制缩小了,老兵因战损或退伍,新的兵员结构中老兵比例降到了80%。更复杂的是,这支部队还收编了约4000名汪伪警卫军的士兵,虽说这部分士兵在伪军中算是精锐,但放在整个74师中,与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相比,无疑是战斗力的一大折扣。

02

到了1947年3月,孟良崮战役的前夕,整编74师又调整回了三旅九团的编制。不过,新添的三个团——51旅的153团、57旅的169团、58旅的174团——都是新组建的,还没怎么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会儿正待在后方安徽整训,没参加孟良崮战役,后来倒成了重建74师的骨干。



解放战争爆炸后,整74师这块“王牌”不停地被派去打头阵,从睢宁、宿迁,到两淮、一打涟水、二打涟水,一系列战役下来,整74师的损失不可谓不大。特别是两淮战役,为了夺取解放军的重镇淮阴,整74师损失了3000人。涟水战役里,第一次没打下来,损失了2000人;第二次虽然攻下了涟水,但又掉了将近6000人。算下来,孟良崮战役之前,整74师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万人,几乎占了总编制的三分之一。



面对这样的损失,师长张灵甫急着要补充兵员,尤其是连排级的军官损失严重,希望能从中央军官学校那儿分配到300名毕业生。除了从俘虏的解放军中补充了约300人到输送团,然后再从输送团里把老兵调到前线部队(这些俘虏后来在孟良崮战役中阵前倒戈,成了张灵甫被批评的一大原因),整74师还补充了8400名新兵。但问题是,这8400名新兵有不少只存在于纸面上,真正补到74师的前线部队的也就2500人左右。所以,孟良崮战役打响时,整74师的兵力还是有很大缺口,和抗战时期的战斗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03

你以为74师是全副美械?别逗了,那是纸面上的美械,真枪实弹算下来,差得远呢。先不说那些高大上的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山炮,37毫米战防炮这些玩意儿基本上还能对得上号。来看看那些我们兄弟日夜梦寐以求的小玩意儿:81毫米迫击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再来,每个步兵营号称有8挺7.62毫米的勃朗宁重机枪,现实呢?很多时候6挺就算不错了。步兵班手里的冲锋枪和那个老旧的M1903A1春田步枪,那缺口大得可以开车穿过去。



别提什么土豪装备了,连那些春田步枪——别看它平平无奇,美军都不怎么待见——的标配都达不到,更别提跟美军的M1半自动步枪比了。和日军的三八大盖比起来,也没啥优势。所以,听说74师全副美械,你先别急着信。纸面上的兵力,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除了正经兵,就那师里的直属辎重团,人家三个营里,除了班长手里能拿把枪外,其余的士兵啊,基本上就是空手挥舞,上战场只能拿眼神杀敌。

在两淮、涟水的战事里,武器装备损失一大堆,补都没补上。74师人多势众,光是人数就比别的师多出好几大截,要说补充,那都是些被美械淘汰的国造货色,中正式七九步枪、仿制的捷克轻机枪啦,马克沁重机枪啦,凑合着用。



1946年下半年美国对国民党一度武器禁运,美械虽好,得有弹药才能发挥。担心弹药跟不上,74师就开始用国造货色换美械,一来一回的,到孟良崮战役前,那装备比例,国造和美械几乎五五开。

陈毅老头子评价美械,那话说得中肯——增强火力是一回事,可操作复杂,干部搞不定,还得耗费大量弹药,供应跟不上,运输搞不定,野战能力差得很。美械化,那弊大于利,顶多算是利弊相当。

04

咱们来比比,这解放军和整74师的武器装备,真是各有千秋。

先说解放军,一个纵队能拼出个三万人马,和74师差不多。但人家的炮兵力量,那叫一个整齐划一。75毫米山炮,每个纵队一个团,36门,再加上每个师的9门,总共摆出54门山炮。再往下,每个团有6门81毫米迫击炮,乘以9,解放军这边是54门。每个营配两门60毫米迫击炮,这玩意虽小,但也是54门。轻重机枪,6挺一连,加上连队的轻机枪,合计648挺,还不算掷弹筒486具,解放军这装备,用得着的时候一点不含糊。



再来看74师,105毫米榴弹炮这大家伙,解放军是没有的,这点74师独占鳌头。山炮上,虽然有36门,但比起解放军的54门还是稍逊一筹。81毫米迫击炮72门,战防炮48门,这在团级单位直属炮兵力量上,74师可是有得一拼。至于60毫米迫击炮,74师弄出来324门,这数字放那儿,解放军的54门相比之下就显得少了点。轻重机枪总数630挺,稍微落后于解放军的648挺。不过74师有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虽数量不多,但这两样东西威力大,能在特定场合发挥大作用。

05

那孟良崮战役的场面,74师原本手里的好牌,因为种种原因,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得不尽如人意。先别说别的,那宝贝的105毫米榴弹炮,因为山路难走,直接留在了临沂,这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大招留在了家里。至于旅团级的火力支撑——山炮和战防炮,也有不少留在了后方。这就好比是带着半套武器上战场,还没打,火力上就先自废一臂。



解放军那边,情况就完全不同。特种兵纵队的榴弹炮团和野炮团不仅到了前线,而且人家的主攻部队有5个纵队,火炮口径大,数量多,这火力优势,可不是吹的。

弹药问题更是让人头疼。74师因为道路状况限制,弹药运输全靠骡马背,结果山炮携行炮弹每门只有200发,总共才7000发。反观解放军,作战地处解放区腹地,后勤保障充足,这场战斗下来,炮弹消耗量达到了惊人的3.3万发,这数量,几乎是74师的5倍!



再说那美制M1917A1型7.62毫米水冷式重机枪,本来这货在正常条件下威力不错,但到了孟良崮这没水的石头山上,想用水来冷却枪管都成了奢望。人都快没水喝了,哪还有多余的水来给枪冷却?这营级骨干火力,也就这么名存实亡了。

06

看到这,有些人就觉得为什么老鼠听说整74师那帮子这么狂?要说起来,这得从他们一路打过来的战绩说起。

首当其冲,就是那抗战时期的铁血表现。刚组建不久的74军,就在淞沪战场的罗店打了个漂亮伏击,把日军打得措手不及,这一战直接让他们的名头响彻大江南北。再往后,在万家岭那一仗中,他们不仅攻占了战略要地张古山,还几乎把日本106师团给整个团灭了。这种“敢死队”风范,直接让他们在国军里树立了不可一世的形象。



不只是战场上的胜利,连日军都承认74军是“最强军”,这可不是随便能得到的评价。虽说74军成军时间不长,没能赶上装备德制武器的末班车,但是后来装备苏制武器时,他们是仅有的四个苏制突击军之一。到了1943年,美国的援助武器到位后,他们又成了第一批换装美械的部队。这种装备上的“特殊关照”,不仅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如鱼得水,也让他们在国军内部的地位更加稳如泰山。

整74师这群人,在解放战争里头,真是搅得一池春水都不平静。从南京一路北上,拿下淮阴,这个动作不仅仅是占了个地方那么简单,这直接摁住了解放军在华东的脉络。淮阴,那地方不光是解放区的军事重地,还是经济命脉。失去了淮阴,解放军在华东的局势直接就紧张起来。



然后,涟水之战,整74师这帮人先是吃了个小亏,后来不知道是怎么吃了颗定心丸,居然反过来攻占了涟水,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下好了,解放军的主力只能往北撤到山东去了。华东解放区一时间风声鹤唳,给解放军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

解放军对整74师的战法也是研究得清清楚楚:这帮子人喜欢正面来个假动作,然后侧后绕个大圈超级攻击。74师,作为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不仅喜欢用炮火集中轰一个点,然后再让步兵冲锋,而且还挺会玩的,喜欢派小部队做锥形渗透,把解放军的部署搞得七零八落。就是到了近战,这帮子人就显得不那么在行了。

07

整74师,这师里的官兵素质,在国民党军里那是数一数二的。不管是军官还是普通士兵,甚至到了给马梳毛的马夫,训练都是严格的很,打仗的技巧和战术动作比很多人都正规。

装备?那更不用说了,顶尖。补给?充足。即便是在两淮战役中损失惨重,这帮人也能大胆缩编,对缺兵少将的局面视而不见,可见他们的胆量和决心。而且,这帮人对蒋介石那叫一个忠诚,加上他们自身的战绩,骄横自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御林军”这个名头,不是随便来的。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那场景可真叫一个惨烈。他们占据的地势,按理说在兵法上是绝地——没水喝,没法挖坑躲子弹。面对解放军兵力火力的压倒性优势,还有粮草弹药的短缺,这帮子人居然能坚持三天三夜,解放军想一举解决战斗,都没能如愿。这不仅是对74师战斗力的证明,也显示了解放军为了歼灭他们下的决心。

比起其他的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整74师无疑是最强悍的一个。无论是辽沈战役的新1军和新6军,还是淮海战役的18军和第5军,整74师都展现了更为顽强和狂妄的一面。这种表现,反过来也就解释了他们狂妄背后的自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