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群里,经常听到一些妈妈抱怨

"我家孩子太难带了,一刻都停不下来"

"这孩子总是问些奇怪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她太固执了,非要按自己的方式做事"。

孩子太调皮,“鬼点子”太多,通常让父母筋疲力尽,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其实这类孩子看似难带,可很聪明,而且通常有这几个特征

特征一: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

"为什么蓝的?那为什么不是绿的?"

那天在出去吃饭,好友家6岁的女孩在问她坐在身边的妈妈,好友不耐烦地说:"你这孩子,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快和其他小朋友玩去……"

好友支开了女儿,并向我们吐槽说;我这女儿每天要问几十个为什么,常常追问到我们哑口无言。好友显示出一面的嫌弃。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实在忍不住了,便和好友说;你家孩子是聪明娃,不要嫌弃孩子。要好好培养。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这种持续的深度追问是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高度发展的表现。

研究显示,高智商儿童平均每天提出约400个问题,是普通儿童的两倍。

如果家里有这类孩子,可以这样引导和培养孩子;

- 诚实面对不知道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查资料

- 将问题反问回去:"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 为孩子准备适合年龄的百科全书和科普书籍

- 有心的家长可以记录孩子的"奇问妙答",观察TA的思维发展。

特征二:固执己见的"小顽固"

我们家大侄女,去年考上了我们市里的重点高中,我弟媳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在我们面前投诉大侄女,说她是固执己见的"小顽固"。

从幼儿园开始坚持每天自己搭配衣服,即使寒冬也要穿纱裙配雨靴;

吃饭时必须用特定的蓝色碗,否则就不吃饭。



弟媳尝试讲道理、哄骗甚至威胁,但大侄女可宁可哭闹一小时也不妥协。

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这种固执是"自我中心思维"阶段的正常表现,但在高智商儿童中更为明显和持久。

它反映了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这些正是领导者和创新者的关键特质。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可以这样引导和培养孩子;

- 在不涉及安全健康的事情上适当让步

- 提供有限选择:"你想穿红色还是蓝色的衣服?"

- 建立可预测的日常惯例,从而减少孩子的焦虑。

- 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学习灵活性。

特征三:敏感细腻的"小哭包"

表姐家的儿子阳阳,每次看电影时会为主角伤心哭泣,听到新闻里的灾难报道会整晚睡不着,甚至因为踩到蚂蚁而自责。

表姐常说他"一个男孩子,太敏感细腻了、太娇气了",并经常要求他"坚强点"。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提出的"高度敏感人群"理论指出,约15-20%的儿童天生具有更敏感的神经系统。

这种特质与创造力、共情能力高度相关。研究显示,高敏感儿童在支持性环境中往往表现出色。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可以这样引导和培养孩子;

- 认可孩子的情绪:"这件事确实让人难过"

- 教会孩子具体的情绪管理方法(比如深呼吸)

- 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我们可以让孩子绘画、写写日记)



特征四:天马行空的"幻想家"

邻居家5岁的女儿可可有一个很特别的朋友,这个特别的朋友就是孩子想象中的朋友"粉粉兔"。

这孩子很奇怪,她会为粉粉兔准备餐具,坚持让妈妈多盛一份饭。

她还经常讲述自己"小时候在火星上学"的离奇故事,这让邻居担心她分不清现实与幻想。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多萝西·辛格的研究表明,丰富的幻想生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标志。

高创造力儿童的幻想朋友通常会持续到7-9岁,这种能力与语言发展、社交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正相关。

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可以这样引导和培养孩子;

- 不要否定孩子,但要适度引导TA:"这个想法真有创意,现实中会怎样呢?"

- 给孩子提供开放式玩具(积木、彩泥等)

爱因斯坦曾被老师认为"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迪士尼因"缺乏想象力"被报社解雇——许多改变世界的人,童年时都是"难带"的孩子。

我们在养育这类孩子的确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但今天的"小麻烦"可能正是明天创新者的雏形。

最重要的是提供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让他们的独特性能在接纳中健康发展,而不是在压制中扭曲变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