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谁都想当将军,可不是谁都能留在将军的名单里。

就拿红十六师这事儿说吧,两任政委最后都披上了上将的军装,可那个在战火里把这支部队从死人堆里拉出来的师长,最后就一个副科级。

这事听着就不对劲,细看才发现,这背后哪是简单的军功评定,走的每一步都踩着刀尖儿。

最早的时候,红十六军是正儿八经的主力,人数多、气势足,算得上是那时候红军里头的硬骨头。

可长沙那一仗,军长当时没掌好舵,部队几乎被打没了,二万人跌成了剩三千来个,番号也被撤了。

那会儿,谁都以为这支队伍算是完了。



可他们没散。

改了名,重新整了编,成了红十六师。

这师当时的处境,说句实在话,比啥都难。

人少、枪旧、地方偏,中央主力都已经转移了,他们却被留下死守湘赣鄂交界那点地盘。

人家打的是大仗,他们打的是命。

一开始还算顺,抓住机会打了几次漂亮的小仗,把国民党吓得不轻。



可这运气没能撑太久。1934年,红十七军来了,原本说是来支援,可一看这地方破得不行,粮食没几口,地形又不利,红十七军师长就撤了。

红十六师一下就被孤零零地甩在那儿了。

五月那阵子,国军又围上来了,师长高咏生在前线牺牲,部队几乎被啃光了。

剩下的兵不多,徐延刚临时顶上,想稳住阵脚,但很快在龙门关又被一顿暴打,连人带枪全散了。

还能逃出来的,就十几个人。

那时候,湘鄂赣根据地已经不剩多少正规军了。



可他们还没死心。

敌军主力调走以后,红十六师趁机把散兵游勇又拉了回来,几百人又重新凑起这么一支队伍。

慢慢地,越打越顺,东北军的一个营都被他们剿了,后来队伍涨到了几千人。

这期间,政委钟期光进了红十六师,带着脑子和胆子,说话做事都井井有条。

另一边,方步舟从政委做到临时带队指挥,开始还算有章法,后来关键一仗上犯了错,被拿下了。

本来就是个敏感时段,西安那边的事情一爆发,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又紧了一圈。



方步舟一看形势不妙,心里乱了,干脆投了蒋。

这一步走得急,也走得狠。

但他在国民党那边也没过得舒坦,心里拧巴得很。

等到1949年形势翻了,他又回来了,起义了。

组织上没一棍子打死他,给了个副科级,算是有安排但不高。

而当年跟他搭档的政委钟期光,后来走上了正道,成了上将。



徐延刚也上了将星。

一个部队的三个人,最终走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说起来,红十六师三年游击战,真不是谁都能顶得住的。

没后方、没补给、没援军,只靠几口干粮、几杆破枪,硬是在山里头跟敌人耗了三年。

他们不是没机会走,而是中央让留下,他们就真的留了。

那时候,留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天睡不安稳,饭吃不饱,随时可能命没了。



可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撑过了最难的日子。

打赢了几仗,输了更多。

每一次重整,都是从头来过。

最惨的时候,几十个人在山里头打游击,晚上点不起火,白天不能出声,活下来的都不是光靠运气。

这支队伍里,有人最后成了共和国的栋梁,也有人被命运晃晕了头。

他们曾经并肩作战,后来命运分岔,谁也没法说谁走得更对,只能说走得不同。



红十六师后来怎么样?还是散了。

打到最后,归到大部队里,也就不再单列建制。

但那三年的游击战,谁都没法抹掉。

那是一段硬撑出来的历史,一段没被吹得神乎其神,但实打实挺过来的历史。

方步舟后来在哪儿工作,干到啥级别,资料里写得清清楚楚,但没人再提他当年是这支队伍的政委。

钟期光和徐延刚的名字,倒是在几个纪念馆里挂着,照片下头写着“红十六师老战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史料汇编》

钟期光回忆录:《战火中的青春》

《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湘赣鄂苏区革命斗争全纪录》,人民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