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月,远在吉林省的洪学智听闻贺龙元帅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之后就萌生了想去北京吊唁一下贺老总的想法。
但在收拾好东西之后,洪学智却被妻子张文叫住了,开口就问道:“你以什么身份去参加追悼会呢?”
洪学智犹豫了一下,说了一声,贺老总手下的一个兵,这是怎么回事?洪学智为何执意要去参加追悼会呢?
1、远方传来的噩耗
在革命年代,拎着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是军中有名的英雄人物,虽然他并没有像其他元帅那样有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战绩,但论军中威望,他绝对数一数二。
但再英雄的人也会逐渐老去,然后魂归故土,只留给尚在人世中的人数不清的思念。1969年6月,贺龙元帅不幸去世,消息顿时传遍了整个军中,甚至传到了远在吉林的洪学智耳中。
初闻噩耗,洪学智还满脸的不敢相信,但渐渐的,他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只是在那之后,他就开始频频出神,想到的都是以前在军中将士们对贺老总的敬仰。
于是,在慎重考虑之下,洪学智决定亲自去一趟北京,就是只远远的鞠一个躬也可以。说干就干,他连夜收拾行李,仿佛有了某种决心。
妻子张文十分理解丈夫洪学智的心情,她也是革命者出身,对于贺龙元帅也是止不住的佩服,但是,洪学智似乎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洪学智已经不是部队中的人了,尽管他仍旧在政府机关工作,但与军队确实没有任何关联,没有理由前去吊唁。
张文也不忍心阻止丈夫,但又实在不得不进行阻拦,便在洪学智收拾东西的时候问道:“我知道你仰慕贺老总,但是你想过吗,你一什么身份去呢?你现在可是已经离开部队了呀。”
正在手忙脚乱收拾东西的洪学智手上的动作立刻就停了下来,就好像第一天得知自己已经不是部队中的一名将领一样。
不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洪学智的眼神又一次坚定起来,看着妻子回答道:“我虽然已经离开了部队,但贺老总是军中最让人仰望的所在,我不能不去,就当我是贺老总手下的一个兵,去看老首长,天经地义。”
张文显然叹了一口气,早就知道拦不住,不如就遂了丈夫的心愿吧。于是,洪学智顺利的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只是,他真的是贺老总手下曾经的一个兵士吗?
2、“手下的一个兵”
显然不是的。但他又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赶到北京参加追悼会呢?这一切还是得从他参加革命说起。
洪学智是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才进入了革命的圈子,就算正式参加革命也是1929年的事情了,虽然已经算是早期参军的革命者,但和贺老总比还是有一些青涩。
因此,洪学智在刚进入部队的时候就听闻过贺老总当年闹革命的时候的壮举,对他也极为仰慕。
只不过,两个人虽然同处于革命者的队伍中,却并没有见过几次面,甚至连交集都几乎没有。洪学智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经商南起义成为了红军第一军独立旅第五团的将士。
而那个时候,贺老总还在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两人完全是在不同地区为同一个革命目标奋斗的人。
也因为如此,年轻时候的洪学智一直对贺老总极为仰慕,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亲眼看到他的英姿,只不过,一直没什么机会。
之后,洪学智逐渐从军中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可以领导指挥作战的将领,这一切不能不说有贺老总的影响。
由此可见,洪学智是把贺龙元帅当成自己参军的榜样来看待的,从始至终都不曾变,甚至为了成为和贺龙元帅一样的人,他也十分专注于革命事业。
在两个人几乎没有接触过的那段革命时光中,洪学智在贺老总不知道的地方默默的朝他看齐,慢慢立下了不少卓越战功。
就比如说在建国初期,国民党的残留势力仍旧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活动,洪学智就带着新建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奔向了第一次登陆作战的战场。
在这次作战中,洪学智巧妙的运用了陆海军结合的办法,将万山群岛附近的国民党守军尽数歼灭,成功解放了当地,打破了国民党对珠江口的封锁,为巩固新中国海防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多年过去,贺龙元帅就好像洪学智的一个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度过了很多困难时期,这样对他以一种重大的老首长怎么能不去送最后一程呢?
所以,在得知贺老总去世的消息之后,洪学智才会那么激动且执意要去北京吊唁,而妻子张文在听见他的回答之后也让他离开了。
离开之后,洪学智连忙赶到了当地的火车站,买了最近的一班火车,并成功在追悼会的当天顺利的来到了北京。
虽然赶了一夜的路,但洪学智还是不觉得累,在下了火车之后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追悼会现场。追悼会规模并不大,不过也十分符合贺老总生前的行事做派,但更令人惊喜的是,洪学智在那里看到了很多自己以前的故人。
其中有自己在军中的同事,也有昔日红二方面军和和老总并肩作战过的真正的下属,许多号人一起站在厅里向贺龙元帅鞠躬吊唁,足见贺龙元帅的受尊重程度。
顾不上和老朋友叙旧,洪学智立刻也向自己未曾见过面,但仍旧敬仰无比的贺龙元帅深深的鞠了一躬,心中百感交集。
到了这里,洪学智的一个心愿也算顺利的实现了,虽然他没有参加之后的仪式,但内心仍旧感慨万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他亲眼见到过贺龙元帅,如此也就没有遗憾了。
参考资料:
洪学智——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