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啦!”5月19日傍晚,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鼓楼楼顶瓦片大面积滑落。新京报记者从凤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现场视频显示,鼓楼顶部最上一层边缘的瓦片缓慢滑落,随后后方瓦片突然大面积脱落,掉在鼓楼门口,扬起烟尘。

资料显示,凤阳鼓楼,又名中都谯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凤阳县动工复建鼓楼上部楼宇,并对基座进行修复;1998年,完成鼓楼复建工作。该景区曾于2023年9月11日封闭实施为期5个月的提升改造。

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鼓楼,其台基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已矗立600余年,而1995年重建的楼宇却在竣工仅一年多的2024年3月验收后,于2025年5月出现大面积塌瓦。公众的质疑声如鼓楼残存的檐角般尖锐:耗资341万元、经公开招标的维修工程,为何成了“短命工程”?文物保护的责任链条,究竟在哪个环节出现了断裂?

从时间线看,这场事故堪称“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鼓楼台基是明代都城营建技艺的活化石,而重建的楼宇本就是“戴着文物保护帽子的现代仿古建筑”。此次维修既要修复2017年已出现的瓦片脱落问题,又需兼顾历史风貌,技术难度极高。

2024年3月,工程以“安全达标、质量合格”的结论通过验收,但仅14个月后便发生塌瓦。现场视频显示,脱落瓦片集中在屋面斜坡,呈现非均匀受力破坏特征,疑似防水层或木结构存在缺陷。

341万元合同金额中,实际结算290万元,公众不禁追问,节省的51万元是否以牺牲工艺为代价?防水层钢筋保护层、传统筒瓦铺设工艺等关键环节是否缩水?

201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文物保护“终身追究制”,但现实中,验收合格即“大功告成”的思维惯性依然盛行。此次事件中,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仍参与调查,暴露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监管漏洞。

此次维修中标价341万元,仅为山西省同类项目平均成本的60%。当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限,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便成为“生存法则”。

凤阳县文旅局通报显示,2017年已有瓦片脱落问题,但维修直至2023年才启动。这暴露出基层文保部门“头痛医头”的被动心态——日常监测流于形式,非等到问题爆发才仓促应对。

明中都鼓楼是朱元璋“迁都计划”的见证,其台基砖石来自凤阳各处旧建筑,承载着六百年民间记忆。此次塌瓦若导致包砖进一步松动,无异于割裂地方文化根脉。纳税人的钱用于修缮,却因质量问题迅速失效,形成“建设-损毁-再建设”的恶性循环,我看什么都不要讨论了,直接调查问责吧。

凤阳鼓楼的塌瓦声,叩击着每个我们的文化良知,文物保护从来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未来的责任。当我们在鼓楼残骸前扼腕时,更需追问,如何让制度刚性穿透文保领域的“破窗效应”?如何让每一块城砖都成为文明传承的坚实注脚?,唯有敬畏传统、尊重规律、严守制度,方能避免“刚修好不久就塌方”的轮回,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