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托举残疾人群体,让“春天的事业”更温暖

陈曦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据新华社报道,近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某种程度上,残疾人生活得好不好,残疾人事业发展得好不好,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治理能力,映照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将其纳入各项建设事业中,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多部法律法规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关于残疾人特殊保护的规定;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多,面向残疾人的各类托养服务、居家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枝叶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保障措施,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支持;从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到营造无障碍环境……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残联及社会各界多方联动,聚焦残疾人群体急难愁盼,积极回应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合力照亮其出行、求学、求职、圆梦之路,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残疾人。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社会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中,越来越多残疾人以不屈的姿态直面人生,奋力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在此次受到表彰的自强模范中,有人凭借过硬技艺,站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领奖台;有人在志愿服务中用爱心与关怀为“同路者”撑伞;有人创业成功后反哺社会,帮助其他残疾人家庭走上致富路……身体的缺陷挡不住追梦的脚步,他们是我国千千万万残疾人的缩影,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这份事业没有终点。未来,做好扶残助残工作,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发光出彩的机会,需进一步织密兜底保障网,着力优化相关服务质量,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融入程度;也需要进一步凝聚“平等、融合、共享”的社会共识,最大限度消除有形无形的障碍和歧视,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为残疾人事业打开新空间,为健残融合打开新想象。比如,超3000个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助力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智能仿生假肢、中文构音障碍语音识别系统等技术正在帮残疾人群体突破身体局限,探索更多可能。可以预见,当智能设备可及性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半径将大大拓展,看到的世界也将更加广阔。

托举残疾人群体,续写“春天的事业”,是在浇筑人类文明的共同基座。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制度体系保障平等权益,以点滴善举汇聚温暖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有爱无碍”的社会环境、追梦圆梦的时代舞台,不断增强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