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默默练就了一种本事:明知道被冒犯了,却装作若无其事;吃了亏,也不去争辩。
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早就明白一个道理:这个时代,讲理的代价太高。
看看周围,街头巷尾一言不合就吵起来,网上几句话就掀起骂战。
人们的“戾气”越来越重,可真的只是“脾气不好”吗?
背后,是因为大家都活得太难了。
年轻人的困局:学历越来越高,选择却越来越少
现在的年轻人,有学历、有技能、有干劲,但面临的是怎样的现实?
- 研究生找不到工作;
- 本科生送外卖;
- 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连面试机会都成奢侈。
大批青年徘徊在“就业边缘”,曾经的父母拼命送孩子进大学,是希望他们过得比自己强,谁想到现在月薪三千反而成常态
更讽刺的是,他们就是上一代进城打工人的孩子——上一代流血流汗盖起城市,下一代却在这个城市里无处安家。
中年人的焦虑:不上不下,处处是危机
对于三四十岁的职场人来说,更是四面楚歌:
- 年轻时熬过加班、扛住压力;
- 以为熬到中层能稳定,却成了裁员的第一目标。
许多企业公开不录用“35岁以上”的求职者,转行难,创业风险大,退无可退。
可现实冰冷,连解释都懒得给。
与此同时,“延迟退休”正悄悄压过来。
那些一身病痛的底层劳动者,早就熬不动了,却还要硬撑到60岁?
三座大山,把人压得喘不过气
不是谁天生爱发火,而是生活太沉重了:
- 房子买不起:一个小两居动辄几十年贷款,掏空六个钱包都未必够;
- 孩子上不起学: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区,寒门想翻身难上加难;
- 生病看不起病:大医院一号难求,偏远地区医疗落后,报销比例有限。
这些问题年年讲,月月喊,普通人却只能越过越紧巴。
愤怒,并非突然爆发,而是长期被压抑的结果。
情绪为何越来越易燃?
一条维权视频、一句不公言论,瞬间引发网络共鸣。
不是偶然,是因为多数人都有相似的无力感。
有人说,为什么现在老百姓越来越容易被点燃?
不是他们变得激进,而是他们太久没被好好倾听。
被轻视的痛苦,被忽略的挣扎,被当作“负面情绪”一笔带过。
要降火气,先把根上的问题动一动
喊“和谐社会”,讲“情绪管理”,远远不够。
要想让人心安定,就得给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支撑。
几点建议,不能再拖:
- 就业保障要扎实:扶持民营经济,给年轻人足够的机会,不再用年龄一刀切。
- 社保机制要平衡:不能一代人养两代人,别让年轻人成为无底洞的填料。
- 医疗资源要下沉:小城市、大乡镇也能看上病,而不是挤爆大城市医院。
- 住房政策要动真格:整治炒房,推保障房,不再让买房成为“命运分水岭”。
- 教育公平要落地:农村娃、底层家庭也能靠努力逆袭,而不是一出生就落后。
- 法律要为普通人说话:不让“权力”和“关系”蒙蔽是非,哪怕是最底层的诉求也能被听见。
不图大富大贵,只求过得像个正常人
普通人要求并不高:
- 能找份稳定工作;
- 生病能有人管;
- 老来有份保障;
- 劳动不被羞辱,付出不被辜负。
连这些基本保障都给不了,却要求大家心平气和、忍辱负重?
这不是社会该有的样子。
真正让人变得温和的,是被善待过的经历。
如果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戾气只会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