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遂川县西北部,有一片被誉为“天然氧吧”的“绿宝石”——五指峰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98%,林木蓄积总量218万立方米,是重要生态屏障。然而,这里也曾面临不少发展困境:市场低迷导致木材收入锐减,收支矛盾突出,甚至难以发出工资……

近年来,该场以森林康养为引擎,发展林下经济,成功蹚出一条转型新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森林康养:打造避暑胜地、

五指峰林场下辖的大坝里和五指峰分场,海拔分别为1720米和1000米,属独特高山小气候,拥有丰富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超高,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绝佳之地。

“过去卖木头,如今卖‘风景’。”五指峰林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李雅河介绍,利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域旅游契机,确立下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转型路径。

为破解资金难题,林场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支持,累计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对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升级:硬化道路13公里,新建信号塔4座,改造电网10公里;还新建了步道、观景台、运动场、游客接待中心2处、高标准民宿40余间,其中步道4000余米,观景栈道200米,观景台2处。

此外,林场精心打造了“三杉”步道、小微湿地、峡谷瀑布、高山杜鹃长廊、生态茶园,红军路等景观景点,它们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

康养基地正式运营后,单日游客峰值突破百人,2024年,实现旅游创收达30多万元,被井冈山大学等院校列为实践基地,成为集休闲、研学、康养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林下经济:巧用林地资源

森林康养火了,林场又打起了“林下”的主意。在康养基地附近,种了黄桃、八月炸、猕猴桃等水果,发展西芎苗、野芹菜、高山萝卜等特色蔬菜20亩。游客来了不仅能赏景,还能体验采摘乐趣,品尝生态美食,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更是将这里设为“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实训基地”。

“我们养的蜜蜂,采的是天然阔叶林花粉,品质特别好。”林场工作人员介绍,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大坝里养殖野生蜂200箱,年产蜂蜜3000斤,销售收入21万元。

林场还推行“杉木+岗梅”套种模式,与华润三九药业合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岗梅生长快、收益周期短,五年后,亩产值可达6000元,纯利润3000元以上。目前,已种植厚朴、黄精等中药材600余亩,岗梅3000余亩,为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升级:培育特色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林场还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高山生态茶园和大径材培育,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

在大坝里和五指峰分场,林场打造1000亩笋竹两用毛竹林,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和运输轨道,年产鲜笋120吨,种下兼具观光与经济价值高山毛金竹400亩。

“茶叶长在海拔1000多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品质一流。”李雅河说,林场建设了700亩高山生态茶园,游客来了可以体验采茶乐趣,品尝新鲜茶叶,买回家慢慢品尝。

此外,林场还培育了珍贵树种红豆杉纯林30亩,红豆杉-杉、楠木-杉混合林1500亩,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

数据显示,2024年,林场发放民工工资550万元,带动150人就业,实现了“绿了青山,富了百姓”。

“山河远阔,不惧路长。”李雅河表示,未来五指峰林场将继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森林康养与林下经济深度融合,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如今,五指峰林场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林业转型提供了样板,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片曾经的“木头经济”之地,正以多元经营、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张国栋、李玉琼、刘祖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