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们回来了!”王秀兰推开家门,满怀期待的笑容在一瞬间凝固。
门内的景象让两位老人如遭雷击,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
“爸,妈,你们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就回来了?”李强的声音干涩,带着一丝慌乱。
李大山的手提包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的目光扫过客厅,眼中的光彩逐渐黯淡。
两年的辛苦打拼,换来的是什么?
王秀兰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她扶着墙壁,泪水模糊了视线,想说的话哽在喉咙里。
1.
李大山双手按在膝盖上,他的手掌粗糙,指甲里嵌着洗不掉的黑色污垢。这双手见证了他六十年的生命历程,从年轻时在工厂里摆弄机器,到现在搬砖挥铲。
他坐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望着墙上斑驳的水痕。屋外,城市的喧嚣声传来,但这喧嚣与他无关。
“老李,该吃饭了。”王秀兰的声音从小厨房传来。她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进来,面条上飘着几片青菜叶子。
李大山接过碗,看着妻子。五十八岁的王秀兰,脸上的皱纹已经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睛里仍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今天工资结了吗?”王秀兰在李大山对面坐下,轻声问道。
“结了,三千二。”李大山拿出一个旧信封,递给妻子,“你呢?”
“两千八。”王秀兰也从口袋里掏出钱,放在桌上,“这样算起来,这个月能寄三千回去了。”
李大山低头吃面,不说话。面条很烫,但他似乎感觉不到,机械地将面条送入口中。
王秀兰看着丈夫,轻轻叹了口气。她知道李大山在想什么,那个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十年的家,那个现在住着他们儿子一家的家。
“强子最近有没有打电话来?”李大山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期望。
王秀兰摇摇头,“没有,上周我打过去,说是找工作很难,林芳还在带孩子,小宝刚满三岁,正是麻烦的时候。”
李大山放下筷子,眼神暗淡下来。他们的儿子李强,大学毕业已经十年,却始终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两年前,当李强带着儿媳林芳和刚出生的孙子回到家里暂住时,李大山夫妇原本以为这只是暂时的。
可是一个月变成了两个月,两个月变成了半年。李强和林芳总有各种理由不出去工作:市场不景气,工资太低,要照顾孩子。他们的生活,逐渐变成了依靠李大山和王秀兰的退休金。
六千元的退休金,本该是老两口安享晚年的保障,现在却要养活五口人。
“他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李大山捏紧了拳头,又松开,“孩子都三岁了,总要上幼儿园,总要面对生活。”
王秀兰轻轻拍了拍丈夫的手背,“再等等吧,等我们攒够了钱,孩子上了幼儿园,情况会好起来的。”
李大山点点头,但心里明白,问题不在于金钱,而在于那份责任感。那份他和王秀兰肩负了一生,却无法传递给下一代的责任感。
“明天我去建筑工地,老付说那边缺人,一天能有两百。”李大山说道,尽管他知道,六十岁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合那样的重活。
“太累了,你别去。”王秀兰担忧地说,“餐馆那边说可以多上两个小时,我多做点就行。”
两个人沉默地吃完晚饭,各自忙碌起来。李大山洗碗,王秀兰整理房间,一切如往常一样进行着。
这是他们离开家,来到城里打工的第一年零八个月。
每天,李大山都会在日历上划一道,计算着他们打工的日子。他知道,春节即将来临,那是他们约定回家的日子。两年,足够改变很多事情,也许等他们回去,儿子和儿媳已经找到了工作,一切会重回正轨。
这个念头支撑着李大山日复一日地工作,即使双手磨出了血泡,即使膝盖疼痛得无法弯曲,他也从未抱怨。在他看来,这是为了家庭,为了儿子,为了孙子,更是为了未来。
“今天建筑工地上发生了什么事?”晚上,王秀兰一边折叠衣服,一边问道。
李大山摇摇头,“没什么,就是老付的背又犯了,扛不动水泥袋,我帮他扛了几袋。”
王秀兰停下手中的动作,盯着李大山,“你自己都这么大岁数了,还逞什么强?要是你也病了,怎么办?”
“我不会病的。”李大山笑了笑,那笑容里有一种坚韧,“等明年春节回家,看到强子和林芳都有工作了,我们就可以安心享清福了。”
王秀兰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她比李大山更了解儿子的性格。李强从小就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即使上了大学,也是勉强毕业,找工作更是挑三拣四。
“不说这些了,你去歇着吧,我把衣服收拾好就睡。”王秀兰转移了话题。
李大山点点头,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劳累的一天让他没有精力思考太多,睡眠成了他唯一的休息方式。
2.
王秀兰坐在床边,望着丈夫的睡脸。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李大山的脸上,那张脸上的皱纹更加明显。她想起了他们年轻时的样子,那时李大山是国企里的技术工人,她是小学教师,两人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平静而有保障。
现在,到了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不得不外出打工,供养那个不思进取的儿子和儿媳。生活总是充满讽刺,王秀兰想,但她不会抱怨,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家人就是要互相扶持。
只是,这种扶持不应该变成依赖,不应该让年迈的父母再次成为家庭的支柱。
她轻轻抚摸着李大山的额头,心里默默祈祷:儿子啊,快点长大吧。
夜深了,整座城市逐渐安静下来,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喇叭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有太多像李大山和王秀兰这样的老人,为了子女,为了家庭,放弃了安逸的晚年,选择了继续奋斗。
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家庭的支柱。
第二天一早,李大山和王秀兰像往常一样起床。简单的早餐后,两人分别前往各自的工作地点。
李大山在建筑工地上搬砖,王秀兰则在附近的一家餐馆洗碗。他们约定,晚上七点在小区门口见面,一起回家。
这是他们两年来养成的习惯,无论多累,都要等对方一起回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们只有彼此可以依靠。
夜晚,当李大山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小区门口时,王秀兰已经等在那里。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刚买的蔬菜。
“今天怎么样?”王秀兰问,同时接过李大山手中的工具包。
“老样子。”李大山笑了笑,“工头说明天有个新工地开工,工资可以提高。”
王秀兰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她知道李大山在安慰她,工地上的工资从来不会轻易提高。
两人并肩走回出租屋,路上经过一家小卖部,李大山停下脚步,“我去买包烟。”
“你不是说要戒烟的吗?”王秀兰皱眉道。
李大山挠挠头,“就买一包,抽完就戒。”
王秀兰摇摇头,但没有阻止。她知道丈夫的这点小爱好,虽然不赞成,但也理解他需要一些方式来缓解压力。
回到出租屋,两人开始准备晚餐。虽然条件简陋,但在这个临时的家里,他们依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
李大山切菜,王秀兰炒菜。屋子里很快飘满了饭菜的香气。
“我今天在餐馆听说,城东那边有个新开的超市在招人,不知道林芳能不能去应聘。”王秀兰一边炒菜一边说道。
李大山停下手中的活,“你给他们打电话了吗?”
“打了,但没人接。”王秀兰叹了口气,“可能在忙吧。”
李大山没有说话,继续切菜。他知道,所谓的“忙”,不过是忙着看电视,忙着玩手机。但他不想在这个时候打击妻子的希望。
晚饭后,李大山坐在阳台上抽烟,望着远处的灯光。这座城市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曾在年轻时来过这里;陌生是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无法融入这个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王秀兰走到阳台,坐在李大山身边,“老李,我在想,要不咱们今年就回家过年吧。”
李大山愣了一下,“不是说好两年吗?还差四个月。”
“我想小宝了。”王秀兰的眼里泛起泪光,“他都三岁了,都会叫爷爷奶奶了。”
李大山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好,今年回去。不过,咱们得存够钱,万一回去之后,他们还是那样怎么办?”
“应该不会的。”王秀兰说,语气里却没有多少确信,“两年了,他们总该明白生活的不容易。”
李大山点点头,但心里清楚,人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除非自己真正经历过艰辛,否则很难体会他人的付出。
“那就这么定了,今年过年回家。”李大山掐灭烟头,站起身来,“现在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咱们得加把劲,多攒点钱。”
王秀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我跟餐馆老板说,多上几个小时的班。”
两人商定了回家的计划后,生活似乎有了新的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工作,省吃俭用,只为了能带更多的钱回家。
3.
一个星期后的周日,李大山和王秀兰难得休息一天。王秀兰提议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公园里人不多,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看到那些蹒跚学步的幼童,王秀兰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孙子。
“小宝现在应该会跑了吧?”王秀兰望着远处玩耍的孩子,轻声说道。
李大山点点头,“会了,林芳上次发视频给我看,小家伙跑得挺快。”
“我上次给他买的衣服,不知道合不合身。”王秀兰继续说道,脸上浮现出祖母特有的温柔。
李大山笑了笑,“应该合身,你不是特意买大一号吗?”
两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共同回忆着家里的点点滴滴。
突然,王秀兰的手机响了。她拿出来一看,是李强打来的。
“强子?”王秀兰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喜,“你最近怎么样?小宝好吗?”
电话那头传来李强的声音,似乎有些急促,“妈,家里冰箱坏了,能不能再寄点钱回来?修冰箱要一千五,我和林芳手头紧。”
王秀兰的笑容凝固了,她看了一眼李大山,低声说道:“强子,冰箱坏了?我们刚给你们寄了三千,应该够修冰箱了吧?”
“那钱用来交房租和买日用品了。”李强解释道,“你们也知道,现在生活成本高,我和林芳又没工作,全靠你们的退休金。”
王秀兰不知道该说什么,她把手机递给李大山,“你跟你爸说吧。”
李大山接过手机,深吸一口气,“强子,冰箱多久了?”
“买了五年了吧,前两天突然不制冷了。”李强的声音听起来很无奈。
“修冰箱的钱,爸这边会想办法。”李大山说道,声音里有一丝疲惫,“但是,强子,你和林芳真的不考虑出去工作吗?小宝已经三岁了,可以上幼儿园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李强的声音,“爸,我们当然想工作,但是现在找工作太难了。我投了很多简历,都没有回音。林芳的情况也一样,而且小宝还小,需要人照顾。”
李大山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行吧,钱我们会寄的。照顾好自己和小宝。”
挂断电话后,李大山的表情沉重。王秀兰拉着他的手,轻声问道:“怎么了?”
“老样子,说找工作难。”李大山摇摇头,“冰箱坏了,要一千五修理费。”
王秀兰皱起眉头,“上个月才寄了三千,这么快就用完了?”
李大山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站起身,“走吧,回去休息一下,明天还要上班。”
回到出租屋,李大山坐在桌前,拿出一个破旧的账本,开始计算这个月的收支。王秀兰在一旁整理衣物,不时看一眼丈夫紧锁的眉头。
“老李,要不我明天去银行,把我们剩下的积蓄取一部分出来,寄给他们。”王秀兰提议道。
李大山抬起头,眼神复杂,“那咱们过年回去的钱怎么办?火车票还没买呢。”
“我再多上几个小时的班,应该来得及。”王秀兰说道,尽管她知道,这意味着更大的工作强度。
李大山沉默了一会儿,最终点点头,“好吧,明天我去银行汇款。但是,过年回去,咱们得好好跟他们谈谈。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王秀兰应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她知道,丈夫的话是对的,但面对自己的儿子,又有几个做父母的能狠下心肠?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李大山和王秀兰继续着他们的打工生活。随着春节的临近,他们加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只为了攒够回家的路费和给家里准备的年货钱。
终于,在除夕前一周,他们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两张硬座,二十八小时的车程,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奢侈。
“火车票买好了吗?”王秀兰一边整理行李,一边问道。
李大山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车票,“买好了,后天晚上的车,早上能到家。”
王秀兰接过车票,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这两天收拾好东西,年货也得买一些。”
“嗯,我已经列了清单。”李大山说道,同时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需要购买的物品。
4.
两人开始清点家里的物品,决定哪些带走,哪些留下。虽然生活清苦,但两年的积累,也有了一些家当。
“这些就留在这里吧,等过完年回来还用得上。”李大山指着几件日常用品说道。
王秀兰愣了一下,“回来?你还打算回来?”
李大山沉默了一会儿,“如果强子他们还是那样,我们不得不回来。”
王秀兰没有说话,只是低头继续整理衣物,但眼角已经湿润。她多么希望能回到家乡,和儿子孙子一起生活,而不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继续打拼。
但她也明白丈夫的担忧。如果儿子和儿媳还是不思进取,他们这两个老人,就不得不继续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的开支。
“不想那么多了,先回去看看吧。”李大山拍了拍妻子的肩膀,语气柔和了一些,“说不定这两年,强子和林芳已经成熟了不少。”
王秀兰点点头,尽管心里没有太多的把握。
两天后,他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和精心准备的年货,踏上了回家的路。硬座车厢里挤满了回乡的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但李大山和王秀兰却感觉无比轻松。
二十八小时的车程很快过去,当列车缓缓驶入家乡的站台时,王秀兰的心情变得紧张起来。
“老李,你说他们会来接我们吗?”王秀兰望着窗外,轻声问道。
李大山摇摇头,“我没告诉他们具体的到达时间,怕他们专门跑一趟麻烦。我们坐公交车回去就行。”
王秀兰点点头,心里却有一丝失落。她知道,李大山是不想给儿子添麻烦,但同时也是不想面对可能的失望——万一他们知道了,却不来接,那该多尴尬。
下了火车,两人拖着行李,坐上了通往家乡的公交车。一路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熟悉,那是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当公交车停在离家最近的站点时,李大山和王秀兰下了车,步行向家走去。
路过小区门口的杂货店,老板娘王婶认出了他们,惊讶地喊道:“大山,秀兰,你们回来啦?这两年在外面过得怎么样?”
李大山笑了笑,“还行,打点零工,养家糊口。”
王婶看着他们憔悴的面容,叹了口气,“你们也不容易,好在现在回来了。说起来,你家强子和林芳最近也不怎么出门,整天在家,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王秀兰的心一沉,但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微笑,“可能是照顾孩子吧,小宝才三岁,正是闹人的时候。”
“也是,孩子小确实麻烦。”王婶点点头,又聊了几句家常,才放他们离开。
走在熟悉的小区小路上,李大山和王秀兰的脚步逐渐加快。尽管心里有诸多担忧,但即将见到阔别已久的家人,还是让他们充满期待。
终于,他们来到了自家楼下。这是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没有电梯,他们需要爬到四楼。
李大山提着两个大包,王秀兰拎着几个小袋子,两人慢慢地爬着楼梯。
“喘口气再走吧。”爬到三楼时,王秀兰已经气喘吁吁。两年的辛苦工作,让她的身体比以前差了很多。
李大山点点头,放下包裹,靠在墙上休息。他的膝盖隐隐作痛,这是长期干重活留下的后遗症。
休息片刻后,两人继续向上爬。当他们终于站在自家门前时,王秀兰的手有些发抖。
李大山拍了拍妻子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插入门锁。钥匙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楼道里格外清晰。
“我们回家了!”王秀兰推开门,笑容却凝固在脸上,没想到两年的辛苦打拼,换来的却是这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