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曹竹青

5月17日,2025第七届中国(日照)散文季启动。本届散文季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荣获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的作家来日照采风,名家们走访了日照世帆赛基地、日照岚山海上碑、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圣谷山茶叶博物馆、浮来山、莒州博物馆、莒国古城、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天台山等地,实地感受日照文旅的秀丽景色与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穆涛:考察日照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特聘教授、鲁奖获得者穆涛接受采访时提到,在尧帝时期,《尚书· 尧典》首次记载了中国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古人还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立了观测点。其中,东边的观测点位置很可能就在山东。从“日照”这个名字的由来,到《山海经》中的记载,都暗示着日照与太阳观测有着密切关系。在尧帝时期,日照这个区域就已经被纳入大中国的版图,被称为“东夷”,倘若能够考证日照就是尧帝时期最早观测四季变化的所在地,那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这种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它更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探索。作为作家,我们往往具有跨领域的视角和多元化的职业背景。在考察日照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科学发现,更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穆涛带着他的课题研读日照。

穆涛认为,近年来,中国日照散文季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全国范围内类似项目中做得最好、最持之以恒的典范。活动通过文学的方式,为日照这座城市的社会进步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这种坚持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效果显著且不可忽视。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潘灵:日照山水相依,充满了诗情画意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边疆文学》总编辑、骏马奖获得者潘灵动情地说,我作为大山之子,从大山中走出,海对我来说一直是远方的象征。在我们那里,连很小的水塘都被称为海。云南有许多所谓的“海”,实际上只是不大的天然水库。今天亲眼见到真正的大海,日照山水相依,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是刘勰的故乡,来到这里,不动感情都难,总有种想要抒发自己的冲动。我记得刚到日照时,想起了我的同乡,著名诗人雷平阳的诗句:“从来没有如此奢侈过,洗一次脸,我用了一片汪洋。”

潘灵认为,中国的散文与这个地方相辅相成,既是对日照的加冕,日照也配得上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就像一位美女,如果她只有美丽的外表,那她只是个绣花枕头。但如果她有了内涵,那她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位仙女。日照有文化底蕴,有那种独特的气氛。日照的未来不可限量,它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海上明珠,向世人展现它的美丽与光芒。”

黑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阿成:浮来山银杏树让我有了文化上的依靠


黑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阿成这次回到山东老家,感觉非常亲切:“齐鲁大地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和民族传承。关于日照,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诗集。我会慢慢阅读,随时吟唱,欣赏其中的美,并接受它对我的祝福,同时我也将我的祝福回馈给它,这种感觉特别美好。”

驻足在莒县浮来山近4000年的银杏树下,阿来感慨万千,他表示,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没有写一写这棵银杏树,需要补上这门很重要的功课。“看到这棵树,我觉得自己有了文化上的依靠,我看到了,我才敢写,我才能写得好。”

阿来深情地说:“我要歌咏它,把银杏树的精神,把银杏树茁壮、自信、充满活力的姿态,传播给齐鲁大地、华夏大地。此次来到故乡山东,品尝到日照的茶,我觉得流入心田的,是一种乡情和一种对我创作的滋润和浇灌。”

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从山西晋南到山东日照,文明血脉相连


山西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骏虎仰望浮来山上近4000年的银杏树,从尧帝谈到大槐树,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在此有了具象的呈现。

李骏虎注意到,日照有“尧王醇”酒,他从尧帝的家长山西来,才知尧帝在日照也留下足迹,这证明上古的文明已延伸至海边。看到近4000年的银杏树,他想起山西洪洞大槐树,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祖先们折槐为记,往河南走,往山东走。在日照遥望山西故里,这么多元素都可以佐证中华文明血脉的相连,从山西晋南的临汾,到山东胶东南的日照,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呈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