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岛的风云变化中,有些转折并非轰然巨响,却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金正恩执政至今,朝鲜社会在很多细微处都变得不一样了,这一切背后的动力与矛盾,其实比外界看到的新闻和数据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他步入“不惑之年”之际,这场无声的变革,已然改写了半岛格局。
一、
2011年12月,金正日去世。那一年冬天,朝鲜的各级干部都在等着“老一套”的继续,毕竟金正日的执政风格非常稳健,重视“先军政治”,大部分资源都向军队倾斜。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朝鲜因为自然灾害和国际形势变化,经济极为困难,至2000年代末,虽然城市里陆续有了新楼房,整体民生仍然紧张。那几年,朝鲜社会的主旋律还是保守、紧绷。
当时外界普遍认为,刚满27岁的金正恩会继续父亲的政策,维持既有秩序,不会轻易改变任何大方向。金正恩少年时期一度在瑞士求学,2000年回国后先后进入金日成综合大学和金日成军事综合大学深造,学的是物理和军事。对外来说,他还是个“神秘人”。
然而,从2012年起,变化却慢慢出现在寻常百姓的身边。朝鲜政府开始讨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少城市企业和合作农场获得更大自主权,不再一切等着上面指令,而是根据产量、效益分成。2013年,朝鲜首次公开提出“经济建设和核武力建设并举”的国家发展战略。次年,金正恩又要求粮食比子弹更重要,强调农业、食品工业要与军工一样被重视。这和他父亲时期“宁可军队先吃饱”的做法明显不同。
在首都平壤,2017年竣工的黎明大街成为朝鲜住宅现代化的象征。这一项目从设计到完工不到两年,24栋高楼拔地而起,其中包括82层的住宅楼,成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平壤市民第一次住进了带有太阳能电池板、电梯和集中供热的新房。此后几年,包括未来科学家大街、柳京通用医院等大型民生工程相继落成。
2024年春天,朝鲜宣布开工第三批一万套住宅工程,计划2025年完工,目标是让更多普通市民和科技人才能够拥有改善住房。与此同时,农村住宅也同步推进,仅2024年就新建了两万五千多套房屋。这些数字看似平常,实际意义却不小:对几十年来住惯了简易瓦房或集体宿舍的普通人来说,能分到一套明亮结实的砖房,几乎意味着生活的重新开始。
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最常被谈起的话题还是“怎么养家”。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朝鲜边境几乎完全封闭,对外贸易锐减。很多居民手里的钱变得不值钱,购买粮食和日用品成了头等大事。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朝鲜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仍然较高,营养和医疗物资短缺问题依旧突出。金正恩对民生的改革还远未彻底化解经济困境,但和金正日时代的“稳中求保守”相比,他已经迈出了不小的步伐。
二、
如果说经济的改变在于生活细节,那军事和外交的转变,则更关乎国家生死。金正日时期,朝鲜以“先军政治”为核心,所有事情优先军队,优先国防。1998年以后,朝鲜大力推进导弹和核武研发。2006年、2009年两次核试验,让国际社会制裁持续加码,国内外压力并未减轻。
金正恩接班后,2012年被推举为朝鲜最高领导人。他初期首先稳定军队,频繁视察部队,强调“继承父辈遗志”。2013年起,他一边宣布推动核力量与经济建设“双轨并进”,一边调整军队管理,部分部队开始参与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起,国家层面强化了对导弹、核技术和侦察卫星的研发。
2017年,朝鲜试射“火星-15”型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覆盖美本土,朝鲜被普遍认为已经具备核打击能力。2023年9月8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修宪,把“核武装国家”地位写进宪法,明确表示绝不放弃核武,核能力成为国家生存底线。
2023年11月,朝鲜首次成功发射“万里镜-1”号侦察卫星,实现了自主获取战略情报的能力。2024年10月31日,朝鲜再度试射“火星-19”新型洲际弹道导弹,试验飞行86分钟,高度超过7000公里,日本官方公开表示,这是朝鲜迄今“最强大”的导弹之一。这些行动不断刷新半岛军力平衡,让半岛局势持续紧张。
但与其父不同,金正恩不单依赖“硬实力”。2018年4月27日,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板门店会晤,签署《板门店宣言》,约定致力于半岛无核化、和平机制和经济合作。6月12日,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历史性会谈,成为朝鲜领导人与美国总统首次正面对话。2019年2月28日,金正恩和特朗普又在越南河内第二次会晤,同年6月30日,他在板门店与特朗普、文在寅三方共见面,一度令半岛局势出现缓和迹象。
外交破冰之下,2018-2019年朝韩关系回暖,工厂、企业间接触频繁,旅游与体育交流恢复,普通市民电视上都能看到朝韩首脑握手、对话的画面,这些细节在金正日时代几乎不可想象。但好景不长,2020年疫情加剧,边界再次封锁,国际局势转冷。2022年5月,韩国尹锡悦就任总统,重回对朝强硬政策,朝美对话陷入停滞。金正恩不得不调整方向。
2024年初,朝鲜对外公开将韩国称为“头号敌人”,宣布不再坚持民族统一,转而强调“两个国家”。这一年6月,金正恩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规定双方一旦遭受侵略可相互援助。朝鲜向俄罗斯提供了包括炮弹在内的军事物资,也获得了能源、粮食等支持。半岛“阵营对抗”的格局由此加深。金正恩把对外关系的主线由“打破孤立”转向“阵营制衡”,比金正日时代的自我封闭显然更加主动和多变。
三、
站在家族传承与国家体制的十字路口,金正恩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个人权力与集体惯性的矛盾。他的接班并非自然而然。金正日有三子,大哥金正男早年被视为继承人,但因个人生活方式和政治理念不合被排除。二哥金正哲性格温和、兴趣音乐,不被父亲认为适合治国。金正恩少年时已被视作“特别培养对象”,8岁生日时获赠大将军服、将领致敬,9岁起出入高级场合。但即便如此,2011年他刚执政时,很多高层干部心中仍有迟疑。
上任初期,金正恩果断肃清党内外异己。2013年12月,张成泽案震动全国,这位实际操盘多年、和金正日家族关系极近的舅舅被清除,党政军各级体制随之加速洗牌。2014-2016年间,金正恩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强化了对中央和地方的直接掌控。对于贪腐和特权现象,他多次在会议上公开批评,要求干部“必须与人民同甘共苦”。
2016年朝鲜劳动党“七大”上,他第一次以“委员长”身份主持全党大会,推出“国家经济发展五年战略”。虽受国际制裁和疫情冲击,朝鲜五年计划未能全部完成,2021年金正恩在劳动党八大上主动承认经济未达预期目标,并提出整顿经济管理体系,加强计划经济和国家对企业管理的主导地位,提出“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明确政府要在保障民生、发展科技、稳定粮食和工业上持续努力。
这些年来,金正恩频繁出现在建设工地、农村、新房分配典礼、学校和养老院现场。他公开提到“要为世上最好的我国人民营造更幸福、更文明的生活环境”。2022年起,他多次携大女儿金主爱出席重要活动,显示家族血脉的延续,也试图淡化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形象,让更多普通百姓觉得领导者“有人情味”。
但现实并不理想化。2023年,朝鲜“脱北者”人数降至不足200人,远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粮食、医疗、教育、女性平权等问题依然存在。洪灾、疫情、外部制裁都让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尽管金正恩努力让百姓生活有实在改善,仍然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而与此同时,核武和导弹技术的飞跃,让朝鲜的国家安全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每一次导弹试射,国内都会举行群众动员,媒体播报时强调“自卫权力”,既是对外宣示,也是对内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