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力量”

ZJUSOM

2024年11月14日,管理学院2021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徐雅莹和申报团队一起激动地等候在屏幕前,共同“云见证”中国乡村走向世界舞台。此前,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Best Tourism Villages)名单披露,中国浙江溪头村等7个乡村成功入选。


线上观看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


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现场

与此同时,在距杭州6小时车程的溪头村,村民们正在一起观看村支书受奖的视频。那一天,徐雅莹的朋友圈被溪头村村民“刷屏”,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她倍感亲切。而更让她激动的是,中国乡村的入选总数增已至15个,位列世界第一,“这已不仅仅是溪头村一个村的成绩,更是我们国家多年来开展乡村振兴的实践在金秋时节收获了果实。”徐雅莹说。


溪头村村民组织观看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

去年,在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吴茂英教授的带领下,徐雅莹参与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浙江省龙泉市溪头村的申报工作,成为了申报团队的一员,在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

与这个村庄、与当地的村民,她早已结下特殊的缘分。


遇见溪头:从灶台上的袅袅炊烟、屋里屋外的谈笑中寻找“乡村振兴”的答案


“乡村振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徐雅莹常常思索的问题。

在管院学习期间,大二的徐雅莹修读了吴茂英老师的一门课,了解到吴茂英老师在做的研究,本就经历过家乡“城乡变迁”的她再次激发起了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兴趣。

于是,她学习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去往乡村支教,她知道“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也看到了累累硕果。但她仍然是困惑的:这些碎片化的思考,似乎总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访,还可能掺杂着个人的臆想。于是,她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关注最新的新闻资料,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从中寻找答案。而在会计学中学到的多元知识以及理性思维的锻炼,都也让她在观察社会问题时,更加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风险意识,不陷入过度感性的窠臼。

后来,吴茂英教授鼓励她到乡村去开展实地调研,在现实社会中发现真问题。于是,在2024年的年初,徐雅莹通过参与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申报工作,第一次接触到了浙江省龙泉市溪头村。在暑假期间,她跟随申报团队在当地深入开展调研,追踪了溪头村2009-2024年的重大发展历程。这是她与溪头村“结缘”的开始,但并非她追寻“乡村振兴”问题的终章。


溪头村乡村振兴标语

在帮助溪头村申报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工作中,徐雅莹最开始参与的是申报书和申报视频的翻译工作。她需要在3天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对村庄的认识,并高质量完成多个文本的中译英工作。“这个高质量就需要翻译得‘信、达、雅’,尤其是关于溪头村一村人理念、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蕴含着中国特色的概念,需要通过国际评委专家也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方式,进行转译。”吴茂英提醒她,将溪头村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开展的旅游产业实践展现给世界,这其实是更有难度、也更有价值的地方。“国际社会对乡村旅游的期待、城乡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中的理想乡村旅游地是什么样的?”这是吴茂英给徐雅莹提出的问题,也贯穿了她的整个申报工作过程。

而后,徐雅莹与2021级旅游管理博士生李毅、2023级旅游管理博士生邹荷婷组成研究组,在溪头村连续驻村7天。作为科研“小白”,徐雅莹因为有在有李毅师兄和邹荷婷师姐的带领深感安心和幸运,他们有着丰富调研经验,带领团队与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村干部、旅游从业者等不同群体一共进行了27次深度访谈、14场座谈会及非正式会谈,记录音频共计2995分钟。此外,他们还搜集到了97则村庄宣传资料与新闻报道,获取了两本与村庄发展相关的书籍、村庄内部阶段性评价文件与其他可获得的内部文件以及村庄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报告,并对村庄内部展板照片等资料进行拍照留存。


研究组访谈青年农创客、青瓷技艺传承人

溪头村诸多人和事,都给徐雅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只需要一盏茶的时间,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你会发现每个人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故事。”在徐雅莹看来,溪头村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白天大部分人家总是不闭门的,你永远不知道随机敲开的大门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能手”:“聊上几句,发现蔬菜种植大户、调配釉水的叔叔正是曾经的村干部,照看孙儿孙女的阿婆曾兼任妇联主任和鼓队队长,接过父辈衣钵的年轻人成长为如今的村委委员,路边小超市打盹的老板其实掌握着整个村的‘情报’网络,办公室里谋划发展蓝图的村支书和运营商老板转身就拿起喇叭成了导游。”

溪头村鼓队阿婆打鼓



调研过程中,一位老村民热情地邀请研究组

欣赏他的竹编作品

徐雅莹喜欢拿起相机给村民们拍照,定格最自然的笑容,看着镜头里一张张各具特色、又同样动人的脸庞,她灵光乍现:这何尝不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写照呢?这些在身边的老老少少,正是乡村生命力的来源。徐雅莹意识到:乡村振兴并不是硬塞给村民一个未来,而是陪他们一起把旧酒装进新坛。


溪头村鼓队

随着调研的深入,徐雅莹意识到在以“熟人社会”为主导的“乡土中国”,政府、资本、农民等不同主体要达成良性的合作难度很大,失败是常有的事,还会导致资源闲置浪费、主体缺位、发展滞后等问题。但是,政府文件里“共建共治共享”这六个字,却在溪头村生根发芽,变成了灶台上的袅袅炊烟、屋前屋后实实在在的笑声,这不是恰恰回应了“多元主体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这一学术问题吗?她想,通过对溪头村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考察,从微观层面揭示乡村振兴实践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实现机制,或许能为浙江乃至中国的广大乡村提供走向“新内生式发展”的经验

于是,带着“科研初学者”的懵懂和“从土地中挖问题”的雀跃,徐雅莹在吴茂英老师的指导和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紧张又期待地开展了回应“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该论文已于今年四月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上,但从现象到问题、从所见所闻到学术研究,中间并非坦途。


扎根溪头:用管理学的眼睛,看见乡村振兴中的“共建共治共享”


“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是管院人铭刻于心、默默耕耘的事情。从学术角度出发,发现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可复制的方法论,能够让乡村更健康、更长久地生存发展。

如何提出对乡村振兴真正有助益的问题?虽然团队在调研工作中进一步聚焦了问题,获取了一手资料,但是从学术的高度加以凝练,并与现有文献形成理论对话,还需要深厚“功力”。因此,徐雅莹开始进一步阅读社会学和农经等领域的顶刊文章,经过一次次组会和讨论,最终从合适的理论视角切入,将问题聚焦到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这一有待拓展研究的学术问题上。


溪头村乡村治理“三字经”

用学术的“墨”绘制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一点点摸清乡村的脉络,然而调研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当徐雅莹问及“村庄治理”的问题时,村民常常一头雾水,经由村支书解释才知道,所谓的“村庄治理”就是“道理千万条,生态第一条;自然与人心,都要维护好;传好龙窑火,护好山中绿;溪中鱼与石,都是溪头宝”的村规民约。这样简单的、非学术的概念,构成了村民真实生活的点滴,也正是调研关注的核心所在。


溪头村“治村经”

在调研进入到第5天左右的时候,研究团队试图理清楚村庄发展的过程与关键事件,以及不同主体的作用和看法,但出现很多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声音。“正当我们对事实产生怀疑的时候,吴茂英老师给我们打来了一通电话,告诉我们这是乡村调研中常有的现象,并鼓励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深度调研阶段,继续坚持下去可能会有重要的发现。”这通电话无异于一针“强心剂”,让研究组“稳住了阵脚”。在剩下几天的调研中,他们白天走街串巷“较真儿”调研,晚上走在乡间夜路上一同复盘,最终理清了思路,逐步形成与溪头村现状相适配的研究设计。


研究组与溪头村村支书交流探讨

徐雅莹回忆道:“每场调研都像我们的一次团队配合作战,因为乡村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立场,我们需要‘全力以赴’,保持理性,从多角度提问,客观地甄别信息的真实性,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对于乡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并不能只停滞于信息的搜集和现象的记录,更为重要的是灌注专业的理论视野。在管院的会议室里,每周都能看到研究团队热烈讨论的身影,他们对着理论框架图,一次次推翻修改,论证理论的适用性。抱着把每一个小环节做好的态度,徐雅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这项研究中,终于在期限内完成论文写作、投稿等事宜,并在2024年11月初收到了《农业经济问题》期刊的第一轮专家审稿建议,而后经过三轮修改,得以录用发表。至此,在乡土中“挖掘”的共建共治共享”问题,终于化成了拼凑乡村振兴画卷的拼图。


“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对我而言更像是水到渠成、连点成线的过程。”


当被问及是什么契机让她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服务和助力中时,徐雅莹说道:“与其说是契机,我觉得对我而言更像是水到渠成、连点成线的过程。”她常常思考“研究这个问题本身有何意义”,希望自己不仅能在科研道路上上下求索求索,更希望能够散发自己的萤萤之光,照亮一小片天地。

按照徐雅莹的形容,大一的时候她就凭借“一腔热血”和同学自行组织了两次返乡社会实践。在台州,他们幸运地对接到了区团委,开展了一次结合实地观察、访谈、座谈会等形式的实践,了解到台州乡村依靠旅游、文化、特色农业等实现产业融合振兴的可能性和问题,这是她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起点。


徐雅莹组织参与返乡社会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参访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

进入管理学院学习后,徐雅莹学习了莫申江老师的《伦理与社会责任》,认识到“成人达己,成己为人”是长期主义企业的价值。“‘成人达己,成己为人’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我的人生价值之一呢?”徐雅莹在心中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她在大二暑期参加了管理学院旅游系退休教师陈天来老师组织成立的“健康力量、心系湄潭”赴贵州湄潭解乐学校支教团。徐雅莹说:“在湄潭的山里,我遇上了眼中有光的孩子们,那份短暂的师生情谊我一直珍藏着,也影响着我对未来的选择。”


徐雅莹参与“健康力量、心系湄潭”支教活动

主持开营仪式


徐雅莹和孩子们

与此同时,徐雅莹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希望突破学习之外的不同象限。她表示:“学院一直都非常鼓励我们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也给我们提供了创业空间、资金等一系列资源支持。”在浙江大学启真交叉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室,徐雅莹和不同专业的小伙伴们做了很多天马行空的尝试和挑战,深入医院与企业调研,为帕金森患者设计了一款智能防抖勺,为老年人开发了一套数字化失能评估方案,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赋能技术成果商业化转化。徐雅莹认为,正是在这样充满包容性的成长环境中,她得以自由发展,心无杂念地关注身边真实的社会和社会中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儿童这些弱势群体,而后又通过这些积累,慢慢找到对乡村研究的兴趣。


徐雅莹参与管理学院 × 医学院交叉的“聆听心声”项目获“互联网+”红旅赛道金奖


重返溪头:服务乡村振兴,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溪头村的申报工作结束后,徐雅莹与村子的缘分并没有结束。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后,来旅游的人数持续增加。旺季时,溪头村原有的27家民宿(农家乐)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村民们发展民宿的热情很高,加上原有的民宿主自我要求也高了,迫切希望提升民宿服务技能。于是,驻扎在溪头村的“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吴茂英看到了村民提升旅游技能的愿望,于是联络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将第“数字木兰”239期活动送进了溪头村。

“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联合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承办的公益项目。担任过浙江省2024年等级民宿和文化主题(非遗)民宿、复核民宿评审工作志愿者的徐雅莹决定再次前往溪头村,将优秀民宿的经验做法传播给溪头村的村民。她从年轻人视角,和当地村民分享了省等级民宿的经营管理做法。


徐雅莹为村民分享民宿经营管理做法





在溪头村开展的“数字木兰”239期活动

时隔数月来到溪头村,徐雅莹心中依然充满感动,她在朋友圈里写道:“浙”里有温暖的人、温暖的心、温暖的茶


如今,在溪头村村口,一块“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牌子已经立了起来。村里道路旁增添了不少富有设计感的瓷器,在游客集散中心,更有村民、游客的摄影和绘画作品被陈列出来。前来旅游的人数在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美化和建设自己的家,徐雅莹说:“他们正在被看见”。




获评“最佳旅游乡村”后的溪头村

在和村民的交流中,徐雅莹还发现,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接纳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了,“村民们看到因为发展旅游,自己的孩子回到家乡,村庄获得了世界级荣誉,觉得生活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和意义感”,不少村民迫切地想要升级民宿农家乐服务,已经在打算结合茶叶、瓷器开展特色主题民宿,这样才“对得起”最佳旅游乡村的金字招牌。


村民们在“数字木兰”培训班上的”作业“

对于“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实践,徐雅莹“一直在路上”,明年,她将继续在管理学院攻读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深耕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她始终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在老师们的支持下,她已经系统梳理15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发展经验并转化为文旅部智库报告,跟随团队继续在湖州等地积累实践认知。



文旅部智库报告采纳函件和

龙泉市文旅局校地合作感谢信

“未来,我也会继续以参与调研和项目、撰写智库报告等方式,深入参与业界的实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努力以顶天立地的学术研究,提出更具前瞻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更专业、更高效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徐雅莹的心声,也是她用学术和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写照。

后记

在接受采访时,徐雅莹说:“我很喜欢管院,管院的培养给了我认识我自己、勇敢做自己、追求理想主义的勇气和自由。”在她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一条培养目标写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人文精神......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徐雅莹一直铭刻于心。还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不止一位管院老师曾说过:“广阔的的社会正是我们管理学科的实验田野”。徐雅莹认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能够在低年级的时候,早早接触到不同专业的思维模式,与社会接轨,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根据自我兴趣“定制”成长的路径。

而在管院的成长过程中,徐雅莹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眷顾的幸运儿”,遇到诸多“贵人”,帮助她走上热爱的道路。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贵人”,她得以在服务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徐雅莹的故事

是浙大管院“健康力量”

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

以学术扎根土地

用创新点亮乡村

他们把论文写在炊烟升起的地方

将管理学的根系深扎大地

让中国乡村走向世界

让传统文化走向未来

让社会发展的温度

暖热每一寸孕育奇迹的土地

采访编辑:伍梁永

受访者、图片来源:徐雅莹

审核:佟庆、徐雅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