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1‍‍‍‍‍‍‍‍‍‍‍

如果穿越回2019年的夏天,恐怕很难想象那年引发全球讨论热潮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口碑竟然下滑得如此厉害。曾经“每集必精品”的成人向动画短篇集,如今在万众期待中被评为系列最差,IMDB单集评分刷新系列最低,豆瓣评分也从5.3一路下跌至4.9,远不及第一季9.2的高分。


《爱死机》前三季或许也有单集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但第四季的崩塌却体现在方方面面:创意枯竭、故事深度不足、动画敷衍赶工……不过《爱死机》的陨落并不令人意外,从海外季播剧来看,越拍越烂并非个例,即便《爱死机》每集由不同的动画团队制作,也难逃季播赶工烂尾的命运。


宗教,猫咪和外星人

顾名思义,《爱死机》系列聚焦于“爱”“死亡”两大永恒的宏观议题,辅以“机器人”的科幻底色,不仅考验主创的技术能力,更挑战人类想象力的上限。

单集5-15分钟的时长,涵盖科幻、奇幻、恐怖和喜剧等多种类型,包括传统2D和3D CGI短片等形式的技术,观众爱的就是这一味新奇、大胆又短小精悍的视觉盛宴。

但到了第四季,《爱死机》不仅时长大大缩水,每集的主题也已然迷失在宏观议题中,整体看下来形式明显大于内容。由于剧情主要以宗教和猫咪为主,不少网友将其戏称为《宗教,猫咪和外星人》。


可以说《爱死机》第四季第一集就为这一季定了个乏善可陈的调子。

第一集《无法停止》由本剧制作人、知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用CGI提线木偶戏的艺术形式,复刻红辣椒乐队在爱尔兰斯莱恩城堡上演的2003年标志性音乐会。它对乐迷而言或许是经典重现,但对想在《爱死机》中找点刺激画面的观众来说,无异于浪费生命中的6分钟。

大卫·芬奇曾执导《搏击俱乐部》《十二宫》《消失的爱人》等经典惊悚作品,但这集动画短片更像是他的炫技之作,强大的技术力和画面效果掩盖不住想象力的匮乏与内容的空洞,令观众大失所望。


其余集数也有相似的问题,更致命的一点是很多情节都让观众感到似曾相识

比如第二集《与微型物的近距离接触》,讲述了微型外星人入侵地球后,由于双方交流不畅诞生的一系列破坏性灾难,地球最后因为人类的愚蠢变成了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黑洞。

虽然结局算是一种有趣的讽刺,但主创团队在第三季《迷你亡灵之夜》中已经使用过移轴摄影技术,人类社会被外来者入侵的故事也已落入俗套,没有创新很难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


同理,《蜘蛛玫瑰》与第三季《虫群》均改编自布鲁斯·斯特林的科幻作品,问题有二:一是改变了原著发人深省的结局,丧失了对人性、爱与死亡的思考;二是即使现在的故事也颇有细思极恐的味道,相似的设定依然让观众丧失了新鲜感。

《另一个巨物》和《他能悄悄靠近》分别讲述了猫咪如何统治宇宙、拯救世界。前者远不如第一季《三个机器人》一般清新、有趣;后者的宗教主题与同季的《各各他山》《齐克信教》撞车,也让人提不起兴趣。

纵使《蜘蛛玫瑰》和《齐克信教》尚存一丝《爱死机》曾经的风味,观众能从中看出科幻、奇幻设定下对人性的探究和对宗教的浅显思考,但“一流的特效、三流的剧情、四流的伦理逻辑”还是难以让剧集重回当年的辉煌。


第一季《爱死机》有多么难以超越呢?

Alberto Mielgo团队创作的《证人》和《吉巴罗》被奉为经典,一部是惊悚风无限流犯罪故事,将暴力美学和因果循环演绎到极致;一部用身穿珠宝的河妖塞壬映射反殖民故事,讲述爱、贪婪、欲望交织下的纠葛。它们的剧情十分简单,但画面之精美令人大开眼界,故事背后的隐喻也值得反复咀嚼。

能让灵魂为之一颤的《齐马蓝》中,半机械改造的艺术家齐马的作品中始终会出现一个蓝色几何形状,被人们称为“齐马蓝”。故事的结尾,齐马在最后的展览上跃入泳池,化身为他的初始形态——一台泳池清理机,所谓的“齐马蓝”就是他看见的第一件物品,泳池的瓷砖。齐马说:“我对真相的探索终于结束了,我要回家了。”某种程度上倒像是中国“返璞归真”的哲思。


诸如此类饱含对科技、人类、自然的思考的作品还有很多,当年《爱死机》的想象力有多让人震撼,第四季就有多让人失望。更可惜的是,《爱死机》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的质量并不是个例,Netflix以及其他海外大厂的季播剧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了屈指可数的神作,大多数作品的结局只有口碑滑坡,渐渐沉寂。


季播,一种续订陷阱

有观众为《爱死机》的滑坡总结出“单数季好看,双数季不好看”的规律,但玩笑归玩笑,它的滑铁卢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一,剧集失去了优秀文本的支撑。比如《齐马蓝》和第二季的《冰》以及第四季的《400男孩》同为Robert Valley导演作品,但显然《齐马蓝》有同名原著托底才能铸就经典,后两部就比较不知所云了。

其二,原定于2020年上线的第二季因受疫情影响,剧集未制作完全,跳票到2021年,质量远不如第一季(2019年的第一季制作耗时两年半)。但当时Netflix为了维持续订热度和观众期待,只能勉强上线。到了第四季,从单集创作周期和整体主创工作安排来看,季播形式恐怕让团队自顾不暇,出现了赶工交差的状况

以《吉巴罗》的制作团队为例,据动画总监Remi Comtois 和Jacob Gardner的受访发言,《吉巴罗》的所有概念设计和分镜由导演一人搞定,而这个过程大概花费了两年左右。并且,《吉巴罗》中的面部动画整体制作耗时一个月,除此以外动画制作阶段的设计细节也经过多次迭代,每次改动都意味着建模、绑定、动画等步骤需要大幅度调整。


而《爱死机》全集的制作团队也并非耗时三年仅作一部作品,其操刀的亚马逊动画剧集《秘密关卡》与《爱死机》风格极为相似,已于2024年正式上线。从两部动画集推出的时间线来看,很难不怀疑主创的精力因此被过度分散。

主创无暇再造曾经的优质剧集,只能赶工交差,本质上是季播带来的续订压力。

续订一方面让剧集的内容更加不知所云,就拿Netflix来讲,平台一直有一个叫做“三季终”的原则,超过三季除了神剧就是烂尾剧。比如单元剧《黑镜》一度平庸到令观众大失所望,最新季刚刚重回平均水平;《性教育》《艾米丽在巴黎》等剧集的主角也都因为季播而反复陷入相似的情感纠葛,让观众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创作者会为了续订强留悬念。EPIX播出的《梦魇绝镇》系列已经宣布续订第四季,但明显能感觉到设定圆不回来,编剧才创造了更大的boss。有海外观众感慨道:“现在有一种趋势,每季的剧情会突然中断。一季本应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我宁愿等待完整的更长的一季,也不愿等待这些‘半’季。《龙之家族》《熊家餐馆》和《鱿鱼游戏》都是优秀剧集,但最新季的结局总是让人感觉不满意。”


众所周知,海外剧集采用季播形式的原因在于边拍边播、风险可控,可以大大节省电视台、网播平台和制作公司的成本。但随着季播制的发展以及Netflix、Amazon Prime、Hulu、YouTube Premium等大厂的崛起,哪怕一部剧的表现尚可,ABC等电视台的续订也会跟随流媒体播放量、品牌价值和观众参与度而实时变动,数据影响续订、续订扰乱内容的情况频出。

《保姆俱乐部》的编剧、制作人Rachel Shukert曾在采访中表示:“Netflix经常在热门剧集播出两季后就将其取消,流媒体越来越多地优先考虑的剧集,是一经发布观众便会狂看并且看完的剧集,因此观看完成率格外重要

Netflix的内部指标似乎每个月都会变化,一切都是基于如何推动用户增长,三个月前还合格的内容,也会突然变得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创作者无法直接接触到自己作品的数据和其他作品的数据对比,只能盲目行事。在Netflix,更重要的是你的节目是否适合这个平台,而不是这个平台是否适合你的节目。

季播续订压力的层层叠加下,大多数剧集就像《爱死机》一样,脑洞大开的创作者总能开一个好头,但需要时间的创意和平台的耐心却总是对不齐。剧集能否把故事讲完整、不辜负观众的期待,只能看播出公司的“心情”,国内制作者和观众们翘首以盼的季播模式,仍然需要跨越重重关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