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座》:农耕镜像下的人性剖析与社会映照

(文/叶联华)

从小生活在农村,熟知农耕时代村里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因而,我很喜欢张贤春老师《双星座》这部作品,真实、质朴而显深沉。这部小说通过石德坊一家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一个家族跨越世纪的沧桑巨变,同时也展现了人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与坚韧。特别是书中对农耕工具、生活方式的细致描绘,不仅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倍感亲切,也让年轻一代得以窥见那段即将消逝的历史,给读者开启一扇通往过去、审视人性的大门。



《双星座》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对农耕生活的真实刻画上,正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初衷。张贤春老师以青龙坝石家寨为舞台,展现从用稻草盖房、铺床席、烧饭烤火,到下雪时用稻草绳绑在鞋子上防滑……书中每一个细节直入农耕生活的肌理之中,将人物、事件与农耕生活紧密交织,形成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生活画卷,构成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

张贤春老师独特的写作风格,赋予了《双星座》一种独特的“渗透效应”,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很强的代入感。因平时工作忙,但我从收到书那晚起,连续两晚就读完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仿佛置身于那个远去的时代,亲眼看见人们的劳作与生活,感受着他们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这种渗透效应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作者对人的悲悯、对故乡的热情和对过往生活的眷恋。张贤春老师没有依靠独特的才气、技巧和想象力,而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将已经远去的生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更难得的是,小说以收养、分家、失火、寿木、住院等43个简单的章节标题,带着读者感受时代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了解传统农耕时代的历史和风俗价值。当我读到书中描写房子失火、借钱盖房、小孩求学、兄弟间因利益反目、外出打工谋生等情节时,很自然地将曾经的记忆与之重叠融合,仿佛作者不是在写别人,而是在写自己的经历。这种高度的相似性和契合性,让作品极易渗透到读者心里,使读者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会无意识地联想到书中的情景,而书中的情景同样又会勾起读者的记忆,与书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强烈的共鸣。

苦难书写中的人性洞察,是《双星座》的最大亮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的选择,使作品返璞归真,没有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影响最深的是对小孩因得天花而死亡的描写,客观、具体和传神里夹带着一种满不在乎的刺骨寒意,初读时我很难接受作者的冷漠残酷,却也让我想到自己未曾谋面的因天花而夭折兄长……稍一回想,这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写照,作者反映的完全是当时人们无奈的真实心态,那年代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面对疾病和死亡已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全文以主人公石德坊一生为主线,集中刻画石、古、牛三个家族的生活,反映家庭成员、亲友之间的亲情、矛盾和冲突的状况。并以超越时空的笔触,将主人公生前、死后的思维与生平所经历的各种苦难糅合一起,突出农耕时代百姓面对艰难生活的无奈和忍耐。也正是这种现实,让人们渐渐养成饱含苦涩和悲怆的心态,这种心态甚至达到麻木的程度。

然而,在苦难面前,所有的人并未屈服,在苦难中挣扎,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无论是木房焚毁后的重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养老责任的承担,抑或复耕补助的纷争,在生活的波折与利益的纠葛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

作者跨越近百年岁月,细腻展现每个人命运的起伏波折,描述、还原生活的苦难,但没有用过多的文字给予任何的同情。因为真正经历苦难的人,是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只可承受和忍耐。而这种对苦难的真实书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让读者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沉重。

《双星座》像是一部家族史,真实反映整个家族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更是一部深刻洞察人性幽微的作品,促使读者对人性的改造与升华进行深刻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在石德坊去世后,儿子们为分配补助各持己见,最终诉诸法律,这一情节深刻地刻画了家庭成员间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也映照出人性的自私与贪婪。整个家族幸而有石德坊的女儿,在家庭的重担面前,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这种在苦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为故事注入希望与正能量。

正是家族内部矛盾和冲突,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可信。它们揭示人性在面对利益时的脆弱与复杂,也展现人性在困境中的光辉与伟大。石德坊一家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洞彻人性与社会真相,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书评作者介绍:叶联华,江西吉安人。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时有作品在省级及以上杂志、报纸上刊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