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载雪域长歌,75度山河焕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际,巍巍贡嘎见证高原巨变,滔滔大渡奔涌奋进豪情。值此历史时刻,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别策划“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专栏,与全州110万各族儿女共溯团结史诗,同绘时代新卷。
本栏目将聚焦历史回眸、发展成就、人物风采、未来展望,共同开启这场穿越7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甘孜大地以更坚定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好推进甘孜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白玉县:智慧护绿绘新景 筑牢数字生态屏障》。
天上,卫星实时监测每一片山林,一旦出现灾情,系统便自动报警;地面,坐在电脑前,浩瀚森林和广袤草原尽收眼底,实时监控每一株花草树木的安全......
走进白玉县一体化数字指挥中心,“智能感”扑面而来。“这就是我们察青松多野外视频汇聚平台及‘一体化’项目的厉害之处。”白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根秋绒布说道。
白玉县是全国、全省典型的生态资源大县,也是全省35个森林草原防灭火高火险县之一。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数字科技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治理创新实践正在白玉徐徐展开。2023年11月,白玉县全面启动“数字林草”建设,投入资金1420万元,运用5G、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水利、气象、林草、应急等部门的综合数据、运行监控、应急处置等资源,构建“天-空-塔-地”四位一体的预警监测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网格全覆盖,实现全县林草资源防火视频监控无盲区、无死角、全覆盖。
“目前,全县共有57个可视化云台视频监测点,利用可见光和热成像,对县域内重点防护区域进行24小时全天候烟火视频监控,全方位监测录像。”根秋绒布向记者介绍,过去看不到、到不了、不敢到的地方都可尽收眼底,能有效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打开电子大屏,林业资源、乡镇实时视频、监测预警、统计表等都展示在大屏幕上,当无人机实时画面越过山岭、各个乡镇,山上的房屋、每块地、每棵树甚至每名护林员的画面都能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尽收眼底。
据介绍,该系统设有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护林巡护、预警预测六大板块,打造了白玉县森林防灭火“一张图”管理模式。系统还搭载白玉县GIS数字地图监控站点,智能标注详情,一键查看,集中管理当前告警状态、阶段性告警数据、最新告警、动态监测预警等信息。
“一旦前端监测网络捕捉到烟火点,系统将自动弹出火情提醒,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接收到告警推送。”根秋绒布介绍,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火情抓拍图、实时视频预警录像对火情进行决策。
“我平均每天会处理100余条告警信息。一旦发现真实火警,立即上报当日带班领导,再由带班领导上报县级领导。”白玉县一体化数字指挥中心值班人员龚建琼表示,该系统不仅能自动识别火情,还能结合三维地理信息、气象数据以及应急资源分布情况,智能生成最优扑救路径,极大地提高了应急响应效率。
白玉县将全县科学划分为300个“三级网格”,700名护林员全部配备智能终端,他们的巡护轨迹能够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的重大跨越。
每天9时,建设镇达科村的护林员泽仁多吉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他多了一位得力“搭档”——最新配备的巡护无人机。
“以前我们走路巡山,早上五六点就要出发,下午五六点才能回来。现在有了无人机,几分钟到半天就能完成任务,方便多了。”泽仁多吉感慨道。
人机协同巡护模式,实现了护林员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护林员熟悉地形和隐患点,能够精准指引无人机进行重点巡查。无人机凭借高空视角和热成像功能,帮助护林员快速发现隐蔽火源。
在海拔4200米的绒盖乡铁塔监测点,一台配备32倍光学变焦的高清摄像头,以每分钟270度的转速,不间断扫描着方圆15公里的原始林区。这套“千里眼”系统具备自动识别烟雾和热源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触发三级预警。
金沙乡乡长克珠告诉记者:“自白玉县成立数字一体化平台后,森林草原防灭火的隐患排查效率大幅提升。仅今年1至5月份,金沙乡就处理了40多起隐患排查。”
林草兴则生态兴。从火情监测识别、预警预测、告警下发、指挥调度、抢险救援,到结果反馈、火情归档、护林巡护……目前,在“天-空-塔-地”四位一体预警监测系统的加持下,白玉县森林防灭火工作已贯穿火险事前预警监测、事中应急处置、事后灾情管理三阶段,形成森林防灭火工作闭环。
全媒体记者/ 2025融媒新闻行动第二组
编辑/ 刘睿娟
校对/ 毛莉泓
责编/ 杨雪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