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局势在周末停火后进入评估阶段,但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并未消退。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周一的全国讲话中强硬表态,称印度只是“暂停”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并警告若再发生恐怖袭击,印度将“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他强调,印度将“密切监视巴基斯坦的每一步”,暗示更大规模的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冲突源于4月22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发生的恐怖袭击,造成26人死亡,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的激进组织穆罕默德军和虔诚军策划了袭击。为报复,印度于5月7日发起“辛多尔行动”,对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PoK)及旁遮普省的9个所谓“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发动空袭,宣称消灭了超过100名恐怖分子。 巴基斯坦则否认这些目标为恐怖营地,称袭击造成26名平民死亡、46人受伤,并指责印度升级冲突。
在5月9日至10日,巴基斯坦回应称印度试图袭击其26个军事目标,包括乌达姆普尔和帕坦科特空军基地,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空战和导弹交火。印度宣称其防空系统成功拦截了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和导弹,包括中国制造的PL-15空对空导弹,而巴基斯坦则声称击落了包括印度“阵风”战机在内的多架飞机,尽管这些说法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未经核实的图像和视频,包括疑似印度“阵风”战机残骸及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的碎片,信息战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印度军方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披露了“辛多尔行动”的成果。军事行动总监拉吉夫·盖伊中将表示,行动精准打击了恐怖目标,印度空军参谋长展示了被摧毁的巴基斯坦防空雷达和军事设施的图像。他特别否认了有关印度袭击巴基斯坦基拉纳山核设施的传言,称“我们不知道那里有核设施,也未攻击该地”。 印度还强调其国产“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在拦截巴基斯坦无人机和导弹时表现出色,显示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称其外交干预“阻止了一场核冲突”,并促成了5月10日的停火协议,莫迪却坚称停火是巴基斯坦主动联系印度军方后达成的,否认外部调解的作用。 停火协议包括停止陆、海、空军事行动,并计划在第三方国家展开谈判。然而,莫迪明确表示,任何与巴基斯坦的对话将仅限于恐怖主义和巴控克什米尔问题,拒绝更广泛的议题。
目前,停火暂时维持,边境未报告新的炮击或交火,双方已开始减少边境驻军,并处理未爆弹药,部分撤离的平民也开始返回家园。 然而,双方仍在宣扬各自的“军事胜利”,巴基斯坦声称其空军在空战中占据优势,而印度则强调“辛多尔行动”重创了恐怖网络。 莫迪的强硬姿态和对“核讹诈”的警告表明,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信任度极低,任何新的挑衅都可能打破脆弱的平静。
分析人士指出,印巴冲突的根源在于克什米尔争端和长期的互不信任,短期内难以化解。随着双方继续升级军事技术和核威慑能力,未来冲突的风险依然高企。莫迪的讲话不仅是对巴基斯坦的警告,也是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巩固其强硬形象。 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