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圈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
意思是小学一二年级,孩子们的成绩都不相上下,绝大多数都能考90分以上;
三四年级,部分孩子开始落入90分以下,另一部分则继续保持;
五六年级,孩子们的成绩差距开始逐步增大,成绩好的孩子会继续保持在高分段,90分以下的孩子成绩持续下降,甚至很难考及格。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三年级现象”。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智商”。
毕竟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多了,有些孩子智商不够,自然就跟不上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我看过很多关于孩子智商的调查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支持社会中98%的孩子智商都不相上下,只有1%的孩子智商较高,还有1%的孩子智商偏低。
也就是说在一个有50个孩子的班级,智商差不多的至少有48个,除了第一名可能是因为智商高学习好,其余第二、三、四、五名成绩优异并非因为智商。
孩子三年级成绩出现滑坡,真的是智商不够导致的吗?
“三年级现象”出现的真实原因
一二年级:知识简单
虽然说现在小学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比起80后、90后那个阶段难了些,但是知识内容还是以拼音、识字、加减法为主,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就算不动脑子,死记硬背也能学会。
何况很多孩子还提前上了幼小衔接,早就提前学习了这些知识。
所以,孩子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难,只要课上稍微听听,或者考前家长稍微辅导下,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四年级:复杂度增加
小学三四年级与一二年级最大的不同有三点:
第一,增加了英语这一门全新的主科,意味着孩子学习精力的分散与时间的增加;
第二,数学学习难度显著提升,引入应用题、几何概念等知识点,这意味着开始考查孩子的阅读理解、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
第三,语文增加写作,要求孩子具备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知识维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级时并没做好该做的准备,成绩则很难不滑坡。
如何避免“三年级滑坡”现象出现?
其实,三年级现象反映了小学阶段的学习规律,懂得了这个规律,你就会明白:
学习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每个阶段,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小学一二年级:基础要打好、兴趣要守好
学习就如盖高楼,一二年级就是打地基,如果地基打不好,楼自然很难盖高。
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系统学习知识的起点,这一阶段的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石。
很多父母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孩子幼升小时,就给孩子报幼小衔接学习。
这个过程中,把握不好度,过度追求结果,就会破坏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
当孩子对学习充满热爱时,内在的驱动力会比任何外部压力都更持久、更强大。
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有些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学习的早期阶段,过度强调成绩和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孩子的心理感受。
因此,家有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要帮孩子打基础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小学三四年级:抓习惯、重能力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任务少,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的差距,往往在低年级就已悄悄埋下了伏笔:
孩子一二年级如果开始培养预习、复习、检查作业、整理书包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三四年级就会逐渐养成习惯,后期面对复杂知识时,才能从容面对。
反之,若低年级纵容“拖延”“潦草应付”的学习习惯,后期仅纠正这些坏习惯就要花费不少精力……
除了继续巩固各种学习习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重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
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内容,复杂度、难度都会随之增加。
应对这些问题,仅仅靠一二年级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时间管理、自主管理等综合能力。
而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耐心的引导和科学的方法,考验的是家长的能力和智慧。
作为家长,我们应尽早准备,抽时间多关注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给予他们最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迈过三年级这个坎。
你家孩子现在上几年级?学习成绩如何?你认为三年级现象产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